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智能电网中双向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1.1.1 本文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本文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智能电网中双向通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论文工作第18-19页
    1.4 章节安排第19-22页
第二章 智能电网中双向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第22-36页
    2.1 智能电网概述第22-24页
        2.1.1 智能电网的定义第22页
        2.1.2 智能电网的性能特征第22-24页
    2.2 智能电网中的双向通信技术第24-28页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第24-26页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智能电网中的双向通信技术第26-28页
    2.3 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技术第28-35页
        2.3.1 网络编码基本原理第28-30页
        2.3.2 网络编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第30-31页
        2.3.3 传统双向中继系统和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系统第31-33页
        2.3.4 传统双向中继系统与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系统性能对比分析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基于延迟可控机制的网络编码软件设计与实现第36-48页
    3.1 基于延迟可控机制的网络编码软件设计第36-39页
        3.1.1 基于延迟可控机制的网络编码模型第36-37页
        3.1.2 延迟增加值的计算第37-39页
    3.2 基于延迟可控机制的网络编码的软件仿真第39-43页
        3.2.1 基于延迟可控机制的网络编码的应用仿真第39-41页
        3.2.2 基于延迟可控机制的网络编码的性能仿真第41-43页
    3.3 基于延迟可控机制的网络编码的软件实现第43-47页
        3.3.1 系统模型第44页
        3.3.2 工作流程第44-46页
        3.3.3 数据处理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基于MVC模式的Web软件设计与实现第48-62页
    4.1 智能电网中双向通信系统的系统模型第48-53页
        4.1.1 总体架构第48-49页
        4.1.2 感知层第49-50页
        4.1.3 网络层第50-51页
        4.1.4 应用层第51-53页
    4.2 MVC设计模式第53-55页
        4.2.1 MVC设计模式的结构第53-54页
        4.2.2 MVC设计模式的优点第54-55页
    4.3 总体设计第55-57页
        4.3.1 整体架构设计第55-56页
        4.3.2 功能模块设计第56页
        4.3.3 数据处理流程第56-57页
    4.4 模块设计与实现第57-59页
        4.4.1 数据查询模块设计与实现第57-58页
        4.4.2 功能演示模块设计与实现第58-59页
    4.5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第59-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青奥会志愿者项目管理研究
下一篇:中国商标平面设计特征对日本消费者品牌感知的影响--以日本消费者的性别和出生地为调节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