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地下开采论文

地下开采中接触带复合岩体非协调变形及控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2-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5-22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研究目标第23-24页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4页
        1.4.4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2章 接触带复合岩体力学特征研究第26-55页
    2.1 接触带分类及成因第26-29页
        2.1.1 岩浆侵入型第26-27页
        2.1.2 变质型第27-28页
        2.1.3 沉积型第28-29页
    2.2 接触带复合岩样物理力学试验第29-34页
        2.2.1 试样制备及试验条件第29-31页
        2.2.2 复合岩样破坏特征分析第31-34页
    2.3 接触带复合岩样力学特征分析第34-43页
        2.3.1 接触带复合岩体受力分析第34-35页
        2.3.2 复合岩样接触面应力应变分析第35-41页
        2.3.3 复合岩体强度分析及模型构建第41-43页
    2.4 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复合岩体蠕变力学分析第43-54页
        2.4.1 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岩石蠕变模型第43-48页
        2.4.2 蠕变模型特征及参数解析第48-50页
        2.4.3 模型适用性验证第50-51页
        2.4.4 蠕变过程中复合岩体应力分析第51-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第55-87页
    3.1 接触带巷道破坏特征第55-57页
    3.2 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数值分析第57-67页
        3.2.1 典型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数值分析第57-60页
        3.2.2 岩体力学性质对非协调变形次生剪应力的影响第60-63页
        3.2.3 地应力对非协调变形次生剪应力的影响第63-65页
        3.2.4 接触带产状对非协调变形次生剪应力的影响第65-67页
    3.3 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物理相似试验第67-71页
        3.3.1 相似模型的构建第67-69页
        3.3.2 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特征分析第69-71页
    3.4 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的接触带巷道塑性松动区分析第71-77页
    3.5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接触带巷道失稳破坏过程分析第77-85页
        3.5.1 接触带巷道裂隙扩展类型第77-78页
        3.5.2 单个裂隙扩展规律分析第78-83页
        3.5.3 接触带巷道断裂破坏分析第83-85页
    3.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4章 接触带巷道非均匀过渡支护研究第87-105页
    4.1 巷道控制主要理论第88-90页
    4.2 基于“协调变形”的接触带巷道稳定性控制思路第90页
    4.3 接触带巷道“X”抗剪支护第90-94页
    4.4 接触带巷道非均匀支护模式第94-103页
        4.4.1 接触带巷道的非对称支护第94-97页
        4.4.2 与非协调变形相适应的非均匀分布预应力支护第97-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5章 松软接触带顶板矿床采场控制研究第105-129页
    5.1 预切顶连续条带开采废石尾砂充填法第105-110页
        5.1.1 开采充填工艺第106-109页
        5.1.2 采场辅助工艺第109页
        5.1.3 优势性和适应性分析第109-110页
    5.2 开采条带宽度优化第110-118页
        5.2.1 模拟方案的确定第110-112页
        5.2.2 开采数值计算模型构建第112-115页
        5.2.3 计算结果分析第115-118页
    5.3 未采矿岩-充填体复合体应力分析第118-120页
    5.4 未采矿岩-充填体复合体柔性接顶卸压研究第120-127页
        5.4.1 复合体卸压方案分析第120-124页
        5.4.2 尾砂柔性接顶卸压数值模拟分析第124-127页
    5.5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3页
    6.1 结论第129-130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30-131页
    6.3 研究展望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5页
附录 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5-147页
附录 2: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股中小上市公司ST风险预警--基于KMV模型的违约风险实证研究
下一篇: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