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批准生效合同的基础概念及效力理论分析 | 第11-17页 |
(一) 关联概念辨析 | 第11-14页 |
1. 合同效力 | 第11-12页 |
2.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 | 第12-13页 |
3. 合同无效与合同未生效 | 第13-14页 |
(二) 批准生效合同的效力分析 | 第14-17页 |
1. 学说争议 | 第14-17页 |
2. 合同有效的推定 | 第17页 |
二、行政审批与合同效力的正当分离 | 第17-21页 |
(一) 行政审批的设置目的 | 第18页 |
(二) 报批义务的性质 | 第18-19页 |
1、先合同义务说 | 第18-19页 |
2、附随义务与从给付义务 | 第19页 |
(三) 报批义务的法定性 | 第19-20页 |
(四) 报批义务的独立性 | 第20-21页 |
三、违反报批义务的责任分析 | 第21-27页 |
(一) 违反报批义务责任请求权学说争论 | 第21-23页 |
1、缔约过失责任说 | 第21-22页 |
2、违约责任说 | 第22页 |
3、效力过失责任说 | 第22-23页 |
(二) 违反报批义务责任范围的实务权衡 | 第23-27页 |
1、评价因素 | 第24-26页 |
2、综合评估案件因素后,对案件进行类型化处理 | 第26-27页 |
四、未经审批合同履行障碍的救济 | 第27-40页 |
(一) 救济方式 | 第28-31页 |
1. 强制履行 | 第28-30页 |
2. 解除合同 | 第30-31页 |
(二) 救济的实务诉讼安排 | 第31-35页 |
(三) 法条适用情形及范围 | 第35-40页 |
1. 德国法的启示 | 第35页 |
2. 我国现行法规定的梳理 | 第35-36页 |
3. 判断和识别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4. 《合同法》第44条第2款与《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区分适用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