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我国警务辅助人员概况 | 第9-18页 |
一、我国警务辅助人员概述 | 第9-12页 |
(一) 警务辅助人员的定义 | 第9-10页 |
(二) 警务辅助人员的特征 | 第10-11页 |
(三) 我国警务辅助人员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1-12页 |
二、我国警务辅助人员的历史沿革 | 第12-14页 |
(一) 警务辅助人员雏形——治保会 | 第12页 |
(二) 警务辅助人员前身——治安联防队 | 第12-13页 |
(三) 警务辅助人员渐进——辅协警制度 | 第13页 |
(四) 警务辅助人员成型——《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出台 | 第13-14页 |
三、我国警务辅助人员的分类 | 第14-15页 |
(一) 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我国现有警务辅助人员可分为两类 | 第14页 |
(二) 根据人员归属和经费来源,我国现有警务辅助人员可分为四类 | 第14-15页 |
四、我国警务辅助人员的作用及不足 | 第15-18页 |
(一) 我国警务辅助人员发挥的积极作用 | 第15-16页 |
(二) 我国警务辅助人员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域外警务辅助人员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25页 |
一、域外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综合概况 | 第18-20页 |
(一) 英国警务辅助人员制度概况 | 第18-19页 |
(二) 法国警务辅助人员制度概况 | 第19页 |
(三) 美国警务辅助人员制度概况 | 第19-20页 |
二、域外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的典型——香港警务辅助人员制度 | 第20-21页 |
(一) 香港警务辅助人员简介 | 第20页 |
(二) 香港警务辅助人员构成 | 第20-21页 |
(三) 香港警务辅助人员工作职责 | 第21页 |
三、域外警务辅助人员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5页 |
(一) 对域外警务人员制度的评述 | 第21-22页 |
(二) 域外警务辅助人员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2-25页 |
第三部分 警务辅助人员辅助执法的法理基础 | 第25-30页 |
一、实质合法及合法律目的性原则 | 第25-26页 |
(一) 警务辅助人员存在的基于实现法的安全和秩序价值 | 第25-26页 |
(二) 警务辅助人员存在具有现实正当性 | 第26页 |
(三) 警务辅助人员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 | 第26页 |
二、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原则 | 第26-28页 |
(一) 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 | 第26-27页 |
(二) 国家保留和警察保留 | 第27-28页 |
三、警务辅助人员辅助执法行为 | 第28-30页 |
(一) 从权力发生机制看,警务辅助人员享有执法权限 | 第28-29页 |
(二) 从执法资格角度看,警务辅助人员能够胜任低层次执法活动 | 第29页 |
(三) 从法条规定角度看,警察权不限于只能由正式警察行使 | 第29-30页 |
第四部分 警务辅助人员辅助执法的性质分析 | 第30-36页 |
一、警务辅助人员的法律地位 | 第30-33页 |
(一) 行政委托模式 | 第30页 |
(二) 行政助手模式 | 第30-31页 |
(三) 私法行为模式 | 第31-32页 |
(四) 警务辅助人员行政助手定位的选择 | 第32-33页 |
二、警务辅助人员的执法代理权 | 第33-34页 |
(一) 警务辅助人员代理权范围需符合国家政策选择度 | 第34页 |
(二) 警务辅助人员代理权范围需符合警察行政任务需求 | 第34页 |
三、警务辅助人员执法身份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五部分 警务辅助人员辅助执法的范围及后果 | 第36-43页 |
一、设立警务辅助人员职权边界 | 第36-38页 |
(一) 警务辅助人员行使执法代理权的事项界限 | 第36-37页 |
(二) 警务辅助人员行使执法代理权的程度界限 | 第37-38页 |
二、警务辅助人员职权范围内容 | 第38-40页 |
(一) 绝对警察任务与禁止代理 | 第38-39页 |
(二) 相对警察任务与辅助性代理 | 第39页 |
(三) 一般行政事务与独立性代理 | 第39-40页 |
三、警务辅助人员执法后果承担 | 第40-43页 |
(一) 国家的担保责任 | 第40-41页 |
(二) 司法的救济途径 | 第41页 |
(三) 高权的监管措施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