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图析 | 第12-13页 |
1.4 采用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企业R&D 国际化 | 第15-27页 |
2.1 企业R&D 的内涵 | 第15页 |
2.2 企业R&D 国际化的内涵 | 第15-26页 |
2.2.1 德国企业R& D 国际化实例 | 第16-20页 |
2.2.2.1 德国企业在外国的R&D 国际化 | 第18-19页 |
2.2.2.2 外国企业在德国的R&D 国际化 | 第19-20页 |
2.2.2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R& D 国际化 | 第20-24页 |
2.2.3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R& D 国际化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 | 第27-43页 |
3.1 北京地区科技资源与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 | 第27-32页 |
3.1.1 北京地区科技资源综合汇总分析 | 第27-30页 |
3.1.2 北京地区企业R& D 国际化主体分布情况 | 第30-32页 |
3.2 北京地区工业企业R&D 国际化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3.3 北京地区软件企业R&D 国际化现状分析 | 第35-38页 |
3.4 北京地区国外驻京R&D 机构R&D 国际化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3.5 北京地区企业科技项目涉外情况分析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横向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43-61页 |
4.1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43-47页 |
4.1.1 北京地区企业R& D 国际化综合指数的构成 | 第43页 |
4.1.2 北京地区企业R& D 国际化综合指数值无量纲化的方法 | 第43-44页 |
4.1.3 北京地区企业R& D 国际化研究中确定权数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44-47页 |
4.1.3.1 主观赋权法——多因素综合评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 | 第44-46页 |
4.1.3.2 客观赋权法——均方差法 | 第46页 |
4.1.3.3 具有综合集成特征的赋权法——“加法”集成法 | 第46-47页 |
4.2 综合评价方法与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研究 | 第47-54页 |
4.2.1 中国主要地区企业R& D 国际化综合评价的基础原始数据 | 第47页 |
4.2.2 基于主观赋权的层次分析法(AHP 法)的应用 | 第47-51页 |
4.2.3 客观赋权法均方差法的应用 | 第51-53页 |
4.4.4 具有综合集成特征的赋权法“加法”集成法的应用 | 第53-54页 |
4.3 三种赋权法综合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54-59页 |
4.3.1 北京地区企业R& D 资金国际化 | 第55-56页 |
4.3.2 北京地区企业R& D 机构国际化 | 第56-57页 |
4.3.3 北京地区企业R& D 活动国际化 | 第57-58页 |
4.3.4 北京地区企业R& D 产出国际化 | 第58页 |
4.3.5 北京地区企业R& D 国际化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纵向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61-67页 |
5.1 纵向差异评价法 | 第61-64页 |
5.2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纵向研究 | 第64-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 第67-77页 |
6.1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介 | 第67-71页 |
6.1.1 评价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的C~2R模型 | 第68-70页 |
6.1.2 评价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 | 第70-71页 |
6.2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横向效率研究 | 第71-74页 |
6.3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纵向效率研究 | 第74-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7章 企业R&D 国际化的动因及对北京的影响 | 第77-87页 |
7.1 企业R&D 国际化的动因 | 第77-78页 |
7.1.1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第77页 |
7.1.2 充分利用海外R& D 资源 | 第77页 |
7.1.3 利于降低企业R& D 风险 | 第77页 |
7.1.4 利于降低企业R& D 成本 | 第77-78页 |
7.1.5 助于利用国际劳动分工 | 第78页 |
7.1.6 利于核心技术的多重利用 | 第78页 |
7.1.7 有利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 | 第78页 |
7.2 企业R&D 国际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 第78-80页 |
7.2.1 企业R& D 国际化将促使地区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 第78-79页 |
7.2.1.1 企业R&D 国际化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 | 第78页 |
7.2.1.2 企业R&D 国际化加速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 | 第78页 |
7.2.1.3 企业R&D 国际化促进地区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兴起 | 第78-79页 |
7.2.2 企业R& D 国际化有助于拉动市场需求 | 第79页 |
7.2.3 企业R& D 国际化将对地区科技体系产生影响 | 第79-80页 |
7.2.3.1 企业R&D 国际化将直接把先进技术带进中国 | 第79页 |
7.2.3.2 企业R&D 国际化带来先进的R&D 管理经验 | 第79页 |
7.2.3.3 企业R&D 国际化扩大R&D 资金的获取范围 | 第79页 |
7.2.3.4 企业R&D 国际化的外溢效应日渐明显 | 第79-80页 |
7.2.3.5 企业R&D 国际化促进国内企业增强研究力度 | 第80页 |
7.2.4 企业R& D 国际化有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 | 第80页 |
7.3 企业R&D 国际化对北京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 第80-85页 |
7.3.1 企业R& D 国际化对北京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影响 | 第80-81页 |
7.3.2 企业R& D 国际化促进北京技术创新体系发展 | 第81页 |
7.3.3 企业R& D 国际化提升北京科技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 第81-82页 |
7.3.4 企业R& D 国际化扩大北京的国际影响和对外交往 | 第82页 |
7.3.5 企业R& D 国际化促进北京建设成为国际研发中心之一 | 第82-85页 |
7.3.5.1 国际研发中心——伦敦 | 第82-83页 |
7.3.5.2 国际研发中心——班加罗尔 | 第83-84页 |
7.3.5.3 国际研发中心不断发展的成因分析 | 第84-85页 |
7.3.5.4 北京应建设成为国际研发中心 | 第8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8章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 第87-93页 |
8.1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 第87-88页 |
8.1.1 经济发展与应对措施 | 第87页 |
8.1.2 科技基础与应对措施 | 第87页 |
8.1.3 科技人才与应对措施 | 第87-88页 |
8.2 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发展与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对策研究 | 第88-89页 |
8.3 软件业发展与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对策研究 | 第89-90页 |
8.4 北京地区企业R&D 国际化政策与制度变革方面对策研究 | 第90-92页 |
8.4.1 北京地区研发政策体系概述 | 第90-91页 |
8.4.2 提升北京地区企业R& D 国际化程度的吸引与鼓励政策 | 第91-92页 |
8.4.3 全面、有效的企业R& D 国际化管理 | 第92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