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爆破施工对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大顶山隧道下穿段工程概况 | 第12页 |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浅埋隧道爆破震动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 节理对爆炸应力波的传播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浅埋隧道掘进爆破的地表震动效应及沉降监测 | 第23-47页 |
2.1 概述 | 第23-27页 |
2.1.1 下穿段支护情况以及施工工序 | 第23-24页 |
2.1.2 下穿段爆破方案 | 第24-27页 |
2.2 地表监测系统 | 第27-31页 |
2.2.1 监测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2.2.2 监测内容和项目及依据 | 第28-29页 |
2.2.3 监测系统设备选择 | 第29-31页 |
2.3 监测仪器选择以及测点布设 | 第31-34页 |
2.3.1 地表沉降测点布设 | 第31-32页 |
2.3.2 震动监测点布设 | 第32-34页 |
2.4 监测数据分析 | 第34-46页 |
2.4.1 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 第34-37页 |
2.4.2 地表振动监测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浅埋隧道爆破开挖地表震动研究 | 第47-65页 |
3.1 概述 | 第47-48页 |
3.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3.2.1 数值计算的基本假设 | 第48页 |
3.2.2 模型参数及本构关系 | 第48-51页 |
3.2.3 大顶山隧道三维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3.3 爆破震动的数值实现 | 第52-57页 |
3.3.1 岩体中的爆炸问题 | 第52-53页 |
3.3.2 爆破参数与爆破振速计算 | 第53-54页 |
3.3.3 爆破荷载的计算与施加 | 第54-57页 |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3.4.1 地表振速波形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3.4.2 地表振速分析 | 第59-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浅埋隧道爆破施工稳定性研究 | 第65-79页 |
4.1 概述 | 第65-67页 |
4.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4.2.1 模型的范围、边界条件及荷载条件 | 第67页 |
4.2.2 模型本构关系以及材料参数 | 第67页 |
4.2.3 三维模型建立 | 第67-68页 |
4.2.4 爆破荷载的施加 | 第68页 |
4.2.5 比例阻尼 | 第68-69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9-78页 |
4.3.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69-71页 |
4.3.2 支护结构安全性分析 | 第71-77页 |
4.3.3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现场岩体节理对应力波的传播规律影响分析 | 第79-95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应力波入射非线性变形节理理论 | 第80-83页 |
5.2.1 Goodman接触面单元 | 第80-81页 |
5.2.2 修正Goodman单元 | 第81-83页 |
5.2.3 应力波垂直入射单个节理面时基本特性 | 第83页 |
5.3 节理对隧道爆破应力波传播的影响数值模拟 | 第83-93页 |
5.3.1 Ansys中接触单元 | 第83-85页 |
5.3.2 含节理隧道模型建立 | 第85-88页 |
5.3.3 计算结果分析比较 | 第88-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