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15页 |
1.3 文章结构与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工科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概述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工科教育 | 第17页 |
2.1.2 科研能力内涵 | 第17-18页 |
2.1.3 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1 人本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创新人才理论 | 第20页 |
2.3 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用性 | 第20-24页 |
2.3.1 科研能力是工科硕士生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 | 第20-22页 |
2.3.2 科研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系的需要 | 第22页 |
2.3.3 科研能力培养是国内外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举措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工科硕士生科研能力现状及特点 | 第24-27页 |
3.1 我国工科硕士生科研能力现状 | 第24-25页 |
3.2 我国工科硕士生科研活动的特点 | 第25-27页 |
3.2.1 工科硕士生科研活动选题的丰富性 | 第25页 |
3.2.2 工科硕士生科研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 第25页 |
3.2.3 工科硕士生科研活动的开放性 | 第25-27页 |
第4章 我国工科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因素分析 | 第27-35页 |
4.1 我国工科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 第27-30页 |
4.1.1 实验实践活动较少,科研动手能力差 | 第27-28页 |
4.1.2 导师指导作用缺乏,职业道德缺失 | 第28-29页 |
4.1.3 教学方式向本科生回归,教学内容陈旧 | 第29-30页 |
4.1.4 科研设备落后,科研实验条件差 | 第30页 |
4.2 我国工科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4.2.1 工科硕士生自身素质欠缺、知识网络匮乏、创新意识薄弱 | 第31页 |
4.2.2 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 第31-33页 |
4.2.3 学校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科研保障不足 | 第33页 |
4.2.4 工科硕士生科研功利性重,科研活动激励机制缺失 | 第33-35页 |
第5章 提高我国工科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 第35-43页 |
5.1 注重科研方法训练、增强科研自觉性 | 第35-37页 |
5.1.1 正确定位自己,注重科研方法学习 | 第35-36页 |
5.1.2 激发学习动机,树立创新科研精神 | 第36-37页 |
5.2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培养学术科研能力 | 第37-39页 |
5.2.1 限制指导人数,加强指导力度 | 第37-38页 |
5.2.2 转变教学模式,适应研究生科研需求 | 第38页 |
5.2.3 提高科研动手能力,培养复合型、创造性人才 | 第38-39页 |
5.3 转变高校管理理念、加强科研管理 | 第39-40页 |
5.3.1 实施教师分类管理,注重导师学术水平 | 第39页 |
5.3.2 加大科研活动支持力度,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机会 | 第39-40页 |
5.3.3 加强对硕士论文审查管理,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 第40页 |
5.3.4 改善科研环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 第40页 |
5.4 大力提倡社会支持科研创新,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 第40-43页 |
5.4.1 注重科研创新成果,吸引社会科研投资 | 第40-41页 |
5.4.2 加强校企联合,为高校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 第41页 |
5.4.3 加大政府对于高校科研的资金投入,改善科研环境设施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