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理工类大学组织演变过程中的趋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简要评价 | 第13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的研究基础 | 第17-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大学组织 | 第17页 |
2.1.2 趋同 | 第17-18页 |
2.1.3 组织趋同 | 第18页 |
2.1.4 大学组织趋同 | 第18页 |
2.2 大学组织趋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种群生态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新制度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2.2.3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2.2.4 资源依附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现象分析 | 第22-35页 |
3.1 大学组织目标趋同 | 第22-26页 |
3.1.1 办学规模趋大 | 第22-23页 |
3.1.2 办学层次攀高 | 第23-25页 |
3.1.3 办学类型求全 | 第25-26页 |
3.2 大学组织结构趋同 | 第26-29页 |
3.2.1 科层化的组织结构 | 第26-29页 |
3.2.2 行政化的权力结构 | 第29页 |
3.3 大学组织行为趋同 | 第29-35页 |
3.3.1 学科专业门类趋宽 | 第30页 |
3.3.2 专业设置内容趋同 | 第30-31页 |
3.3.3 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 第31-32页 |
3.3.4 教师管理机制趋同 | 第32-35页 |
第4章 我国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机制分析 | 第35-45页 |
4.1 管理体制对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的影响 | 第35-38页 |
4.1.1 分权激励机制与理工类大学组织目标趋同 | 第36页 |
4.1.2 行政管理体制与理工类大学组织结构趋同 | 第36-37页 |
4.1.3 微观管理体制与理工类大学组织行为趋同 | 第37-38页 |
4.2 资源配置对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1 资源配置规则与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 | 第38-39页 |
4.2.2 资源配置导向与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 | 第39-40页 |
4.3 外部评价引导下的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 | 第40-42页 |
4.3.1 政府评价与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 | 第40-41页 |
4.3.2 社会评价与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 | 第41-42页 |
4.4 文化观念与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 | 第42-45页 |
4.4.1 传统文化与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 | 第43页 |
4.4.2 社会期待与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 | 第43-45页 |
第5章 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的合理性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45-48页 |
5.1 合理性分析 | 第45-46页 |
5.1.1 提高理工类大学的办学效率 | 第45页 |
5.1.2 利于理工大学之间的资源交换 | 第45-46页 |
5.2 存在问题分析 | 第46-48页 |
5.2.1 难以维持理工类大学可持续发展 | 第46页 |
5.2.2 导致人才培养单一化 | 第46页 |
5.2.3 理工类大学失去创造力 | 第46-47页 |
5.2.4 理工类大学组织文化冲突 | 第47-48页 |
第6章 优化理工类大学组织的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变革管理体制 | 第48-49页 |
6.2 调整资源配置 | 第49-50页 |
6.3 构建评价体系 | 第50-51页 |
6.4 转变办学理念 | 第51-5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2-54页 |
7.1 我国理工类大学组织趋同研究结论 | 第52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