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20页 |
1.1 硒 | 第8-10页 |
1.1.1 硒的化学生物性质 | 第8-9页 |
1.1.2 硒的生理功能 | 第9-10页 |
1.2 硒与疾病 | 第10-12页 |
1.3 环境中的硒 | 第12-16页 |
1.3.1 土壤中硒的含量与形态 | 第12-14页 |
1.3.2 土壤硒的植物有效性和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4 富硒产品的生产 | 第16-18页 |
1.4.1 目前富硒产品的生产方式及前景 | 第16-17页 |
1.4.2 富硒农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1.5.1 项目来源 | 第18页 |
1.5.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1.2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20-21页 |
2.1.3 土壤样品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3 植物硒含量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4 土壤硒形态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22-23页 |
第3章 水培小麦对Se~(4+)、Se~(6+)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23-28页 |
3.1 水培小麦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4-27页 |
3.2.1 水培小麦对Se~(4+)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2 水培小麦对Se~(6+)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25页 |
3.2.3 硒和腐殖酸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4 设施农业营养栽培施硒方法 | 第26-27页 |
3.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土壤栽培小麦对Se~(4+)、Se~(6+)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28-40页 |
4.1 土壤栽培小麦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4.2.1 富硒土壤栽培小麦对Se~(4+)、Se~(6+)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2 足硒土壤栽培小麦对Se~(4+)、Se~(6+)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30-32页 |
4.2.3 缺硒土壤栽培小麦对Se~(4+)、Se~(6+)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32-36页 |
4.2.3.1 阿坝土壤栽培小麦对Se~(4+)、Se~(6+)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32-34页 |
4.2.3.2 金川土壤栽培小麦对Se~(4+)、Se~(6+)的吸收和腐殖酸的影响 | 第34-36页 |
4.2.4 腐殖酸对不同土壤栽培小麦吸收硒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5 不同土壤栽培小麦对硒的吸收特征比较 | 第37-39页 |
4.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富硒粮食的调控 | 第40-45页 |
5.1 水培和土壤栽培小麦吸收Se~(4+)和Se~(6+)的比例 | 第40-41页 |
5.2 土壤Se~(6+)是植物吸收最重要指标 | 第41-42页 |
5.3 生产富硒粮食应该施用Se~(6+) | 第42页 |
5.4 生产特定粮食硒含量所需土壤溶液Se~(4+)、Se~(6+)含量的计算 | 第42-44页 |
5.5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