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1章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违法犯罪的历史及现状概述 | 第11-19页 |
1.1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违法犯罪的历史 | 第11-12页 |
1.2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违法犯罪的整体现状 | 第12-15页 |
1.2.1 2009 年-2014 年查获毒品案件的基本情况。 | 第13-14页 |
1.2.2 缴获毒品情况 | 第14页 |
1.2.3 犯罪主体情况 | 第14-15页 |
1.2.4 犯罪类型比较 | 第15页 |
1.3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重灾区”的毒品犯罪情况 | 第15-17页 |
1.4 “重灾区”区域人群对毒品犯罪的认识 | 第17-19页 |
第2章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违法犯罪的新动向 | 第19-27页 |
2.1 利用特殊人群实施毒品违法犯罪 | 第19-21页 |
2.1.1 利用孕期、哺乳期或携带婴幼儿的妇女实施毒品违法犯罪 | 第19-20页 |
2.1.2 利用未成年人实施毒品违法犯罪 | 第20页 |
2.1.3 利用具有严重传染病者实施毒品违法犯罪 | 第20-21页 |
2.1.4 利诱外出打工者实施毒品犯罪 | 第21页 |
2.2 犯罪组织形式上具有特殊性 | 第21-24页 |
2.2.1 犯罪组织形式上呈现家族化 | 第21-23页 |
2.2.2 组织彝族女性团伙进行毒品违法犯罪 | 第23-24页 |
2.3 其他新动向 | 第24-27页 |
2.3.1 外流吸贩毒问题突出 | 第24-25页 |
2.3.2 涉毒人员由以贩养吸转入只贩不吸 | 第25页 |
2.3.3 涉毒人员低龄化,低素质化特征突出 | 第25-26页 |
2.3.4 吸毒促使艾滋病广为传播 | 第26-27页 |
第3章 凉山彝族地区毒品违法犯罪猖獗的原因分析 | 第27-34页 |
3.1 凉山彝族地区社会变迁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 第27-30页 |
3.1.1 彝族社会群体固有的社会控制力示弱之嬗变 | 第27-28页 |
3.1.2 流动人口加剧了毒品犯罪 | 第28-29页 |
3.1.3 个体“猎奇式消费”影响了毒品犯罪 | 第29-30页 |
3.2 凉山彝族地区人文环境、地域因素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1 凉山彝族所处地理位置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彝族社会对毒品犯罪天然存有一定“容忍度” | 第31页 |
3.3 教育、文化习俗方面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1 教育落后、坚守自身固有的民族习惯法,缺乏对国家法的认知 | 第31-33页 |
3.3.2 “熟人社会”的文化习俗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 第33页 |
3.4 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对毒品犯罪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4章 有效遏制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的对策思考——从刑事政策到社会政策 | 第34-41页 |
4.1 宽严相济,有效利用法律手段打击犯罪 | 第34-36页 |
4.1.1 在本地区严格贯彻我国刑法死刑慎用精神 | 第34-35页 |
4.1.2 正确适用“宽”、“严”之尺度,有效防治本地区毒品犯罪 | 第35-36页 |
4.2 正确研究处理“家族式”的共同犯罪问题 | 第36页 |
4.3 加大禁毒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 第36-37页 |
4.3.1 夯实基础,狠抓禁毒队伍专业化建设 | 第36-37页 |
4.3.2 以人为本,强力推进禁吸戒毒工作 | 第37页 |
4.3.3 提前防范,牢牢掌握情报信息主导权 | 第37页 |
4.4 大力开展彝区有关毒品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及有效利用彝族“习惯法” | 第37-39页 |
4.4.1 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 第37-38页 |
4.4.2 发挥彝族家族制度的积极作用,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有效预防打击毒品犯罪 | 第38-39页 |
4.4.3 借用传统仪式的象征力量应对毒品犯罪 | 第39页 |
4.5 扶持凉山彝族地区尽快脱贫,以此增强抵御毒品入侵的能力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