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的隐喻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兴”的再研究与现代隐喻理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兴”的研究史与隐喻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现代隐喻理论述略 | 第12-14页 |
第三节 再论“兴”的方法路径 | 第14-16页 |
第二章“兴”与诗的隐喻性书写 | 第16-32页 |
第一节 《诗三百》中的“兴”与隐喻的生成 | 第16-22页 |
一、“兴”与隐喻 | 第16-17页 |
二、“兴”的隐喻性概况 | 第17-20页 |
三、“兴”的隐喻性生成 | 第20-22页 |
第二节“兴”的隐喻思维与诗境的创生 | 第22-28页 |
一、“兴”的生成与隐喻思维 | 第23-24页 |
二、“兴”的隐喻思维与意象 | 第24-26页 |
三、“兴”的隐喻思维与意境 | 第26-28页 |
第三节“兴”的隐喻逻辑与诗的抒情性语言 | 第28-32页 |
一、“兴”的生成与隐喻逻辑 | 第28-30页 |
二、“兴”的隐喻逻辑与诗的抒情性语言 | 第30-32页 |
第三章“兴”与中国文论的隐喻性表达 | 第32-47页 |
第一节“诗可以兴”的启示 | 第32-35页 |
一、“诗可以兴”与“兴”的批评 | 第32-33页 |
二、作为一种批评范式的“诗可以兴” | 第33-35页 |
第二节“兴”论中的隐喻性表达 | 第35-40页 |
一、文学功用论中的“兴”与隐喻 | 第37-39页 |
二、文学审美论中的“兴”与隐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中国文论的隐喻性表达及探析 | 第40-47页 |
一、中国文论的表达与隐喻 | 第40-42页 |
二、中国文论的隐喻性表达探析 | 第42-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