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及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前言第9-10页
1 文献回顾第10-23页
    1.1 家庭教养方式文献综述第10-14页
        1.1.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第10页
        1.1.2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现状第10-13页
        1.1.3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第13-14页
    1.2 亲子依恋文献综述第14-18页
        1.2.1 亲子依恋的概念第14-15页
        1.2.2 亲子依恋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亲子依恋的测量第17-18页
    1.3 性心理健康文献综述第18-20页
        1.3.1 性心理健康的概念第18页
        1.3.2 性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3 性心理健康的测量第20页
    1.4 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及性心理健康三者关系研究第20-22页
        1.4.1 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第20-21页
        1.4.2 家庭教养方式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第21页
        1.4.3 亲子依恋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第21-22页
    1.5 已有研究不足及本研究的意义第22-23页
        1.5.1 已有研究不足第22页
        1.5.2 本研究的意义第22-23页
2 研究设计第23-27页
    2.1 研究目的第23页
    2.2 研究内容第23页
    2.3 研究假设第23页
    2.4 研究方法第23-27页
        2.4.1 研究被试第23-24页
        2.4.2 测量工具第24-25页
        2.4.3 施测方法与程序第25-26页
        2.4.4 数据处理第26-27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7-54页
    3.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现状第27-30页
        3.1.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基本情况第27页
        3.1.2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第27-28页
        3.1.3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第28页
        3.1.4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第28-29页
        3.1.5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第29页
        3.1.6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的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第29-30页
    3.2 中职生亲子依恋现状第30-35页
        3.2.1 中职生亲子依恋基本情况第30-31页
        3.2.2 中职生亲子依恋的性别差异第31-32页
        3.2.3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中职生亲子依恋的差异第32页
        3.2.4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中职生亲子依恋的差异第32-33页
        3.2.5 中职生亲子依恋的年级差异第33-34页
        3.2.6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的中职生亲子依恋的差异第34-35页
    3.3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现状第35-43页
        3.3.1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第35-36页
        3.3.2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第36页
        3.3.3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第36-37页
        3.3.4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第37-39页
        3.3.5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第39-40页
        3.3.6 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第40-41页
        3.3.7 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第41-43页
    3.4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第43-44页
        3.4.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依恋的相关分析第43-44页
        3.4.2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第44页
        3.4.3 中职生亲子依恋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第44页
    3.5 亲子依恋在家庭教养方式和性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第44-54页
        3.5.1 亲子依恋在父亲拒绝的教养方式和性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第47-49页
        3.5.2 亲子依恋在父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和性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第49-50页
        3.5.3 亲子依恋在母亲拒绝的教养方式和性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第50-52页
        3.5.4 亲子依恋在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和性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第52-54页
4 分析与讨论第54-63页
    4.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及性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第54-58页
        4.1.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第54-55页
        4.1.2 中职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分析第55-56页
        4.1.3 中职生性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第56-58页
    4.2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第58-60页
        4.2.1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分析第58页
        4.2.2 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第58-59页
        4.2.3 中职生亲子依恋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第59页
        4.2.4 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性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59-60页
    4.3 教育建议第60-62页
        4.3.1 家庭方面第60-61页
        4.3.2 学校方面第61-62页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2-63页
5 研究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水画《城韵》中平面构成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下一篇:缅甸新设孔子课堂汉语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思考--以东方孔子课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