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高压直流电源的应用情况 | 第11-12页 |
1.1.2 高压直流电源的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1.2.1 高压直流电源前级整流器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VIENNA整流器控制方法 | 第17-18页 |
1.2.3 VIENNA整流器直流侧中点电位平衡方法 | 第18-19页 |
1.2.4 谐振变换器拓扑结构 | 第19-23页 |
1.2.5 LCC谐振变换器建模方法 | 第23-25页 |
1.2.6 LCC谐振变换器控制方法 | 第25-2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于单周期控制的VIENNA整流器中点电位平衡方法 | 第28-46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VIENNA整流器工作原理及数字单周期控制方法 | 第28-31页 |
2.2.1 VIENNA整流器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2.2.2 VIENNA整流器数字单周期控制方法 | 第30-31页 |
2.3 VIENNA整流器动态相量模型及中点电位分析 | 第31-35页 |
2.3.1 VIENNA整流器动态相量模型 | 第31-34页 |
2.3.2 VIENNA整流器中点电位不平衡分析 | 第34-35页 |
2.4 VIENNA整流器中点电位平衡方法 | 第35-37页 |
2.5 仿真及实验验证 | 第37-44页 |
2.5.1 仿真验证 | 第37-42页 |
2.5.2 实验验证 | 第42-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LCC谐振变换器大信号模型及稳态分析 | 第46-65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LCC谐振变换器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46-48页 |
3.3 LCC谐振变换器等效电路 | 第48-49页 |
3.4 LCC谐振变换器大信号动态模型 | 第49-54页 |
3.4.1 相量变换理论 | 第49-52页 |
3.4.2 LCC谐振变换器大信号动态模型 | 第52-54页 |
3.5 LCC谐振变换器稳态分析及参数设计 | 第54-60页 |
3.5.1 直流电压增益 | 第54-57页 |
3.5.2 输入阻抗角 | 第57页 |
3.5.3 谐振电流 | 第57-59页 |
3.5.4 参数设计 | 第59-60页 |
3.6 仿真及实验验证 | 第60-6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LCC谐振变换器小信号动态模型 | 第65-96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LCC谐振变换器系统小信号模型 | 第65-66页 |
4.3 LCC谐振变换器主电路小信号模型 | 第66-73页 |
4.3.1 LCC谐振变换器主电路完整小信号模型 | 第66-70页 |
4.3.2 非对称移相调制LCC谐振变换器主电路小信号模型 | 第70-73页 |
4.4 数字移相调制器小信号模型 | 第73-88页 |
4.4.1 传统数字移相调制器小信号模型 | 第73-85页 |
4.4.2 非对称数字移相调制器小信号模型 | 第85-88页 |
4.5 仿真及实验验证 | 第88-95页 |
4.5.1 仿真与实验平台及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4.5.2 仿真与实验结果 | 第89-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LCC谐振变换器非对称移相控制方法 | 第96-125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LCC谐振变换器非对称移相控制 | 第96-99页 |
5.2.1 基本原理 | 第96-97页 |
5.2.2 开关模态分析 | 第97-99页 |
5.3 基于非对称移相控制的LCC谐振变换器电路特性分析 | 第99-104页 |
5.3.1 输出功率 | 第99-101页 |
5.3.2 ZVS特性 | 第101-103页 |
5.3.3 谐振电流 | 第103-104页 |
5.4 效率优化策略 | 第104-107页 |
5.5 损耗计算 | 第107-111页 |
5.5.1 IGBT关断损耗 | 第107-109页 |
5.5.2 IGBT导通损耗 | 第109-110页 |
5.5.3 二极管导通损耗 | 第110-111页 |
5.6 调制器延时对环路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5.7 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113-123页 |
5.7.1 仿真结果 | 第113-116页 |
5.7.2 实验结果 | 第116-12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25-126页 |
6.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专利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