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1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地基土加固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地基处理技术 | 第17-18页 |
1.2.2 固化材料 | 第18-24页 |
1.3 氧化镁(水泥)的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3.1 氧化镁资源及生产方法 | 第24-26页 |
1.3.2 活性氧化镁及测定 | 第26-28页 |
1.3.3 氧化镁水泥 | 第28-30页 |
1.4 二氧化碳碳化/稳定化研究现状 | 第30-46页 |
1.4.1 矿物碳化 | 第31-33页 |
1.4.2 混凝土碳化 | 第33-39页 |
1.4.3 氧化镁水泥碳化/固化 | 第39-46页 |
1.5 土体电阻率的研究现状 | 第46-48页 |
1.6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48-51页 |
1.6.1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8页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8-51页 |
第二章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物理特性研究 | 第51-101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案 | 第51-5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51-55页 |
2.1.2 试验方案 | 第55-57页 |
2.2 试样制备与测试内容 | 第57-62页 |
2.2.1 击实试验与分析 | 第57-59页 |
2.2.2 试样制备及碳化 | 第59-60页 |
2.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60-62页 |
2.3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的物理特性 | 第62-98页 |
2.3.1 氧化镁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62-69页 |
2.3.2 土体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69-72页 |
2.3.3 似水灰比的影响 | 第72-76页 |
2.3.4 氧化镁活性的影响 | 第76-85页 |
2.3.5 天然土土性影响 | 第85-94页 |
2.3.6 二氧化碳通气压力的影响 | 第94-9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第三章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电化学特性研究 | 第101-129页 |
3.1 电阻率和pH值测试方法 | 第101-105页 |
3.1.1 表观电阻率测试 | 第101-104页 |
3.1.2 孔隙液电导率测试 | 第104-105页 |
3.1.3 孔隙液pH值测试 | 第105页 |
3.2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的电阻率特性 | 第105-116页 |
3.2.1 氧化镁掺量、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3.2.2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3.2.3 似水灰比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3.2.4 氧化镁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3.2.5 天然土土性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3.3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孔隙液电导率 | 第116-119页 |
3.3.1 氧化镁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3.3.2 初始含水率影响 | 第117-118页 |
3.3.3 氧化镁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3.3.4 天然土土性的影响 | 第119页 |
3.4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电阻率模型 | 第119-123页 |
3.4.1 Archie推广模型一 | 第120-121页 |
3.4.2 Archie推广模型二 | 第121-123页 |
3.5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的孔隙液pH值 | 第123-128页 |
3.5.1 氧化镁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3.5.2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125页 |
3.5.3 似水灰比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3.5.4 氧化镁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3.5.5 天然土土性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四章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力学特性研究 | 第129-183页 |
4.1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129-136页 |
4.1.1 氧化镁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4.1.2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4.1.3 氧化镁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4.1.4 天然土土性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4.1.5 二氧化碳通气压力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4.2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样的单轴应力-应变曲线 | 第136-146页 |
4.2.1 氧化镁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4.2.2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4.2.3 氧化镁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4.2.4 天然土土性的影响 | 第141-144页 |
4.2.5 二氧化碳通气压力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4.3 破坏应变与变形模量 | 第146-152页 |
4.3.1 破坏应变 | 第146-150页 |
4.3.2 变形模量 | 第150-152页 |
4.4 碳化固化土的渗透系数 | 第152-160页 |
4.4.1 固化剂掺量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4.4.2 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4.4.3 初始含水率影响 | 第155-156页 |
4.4.4 二氧化碳通气压力影响 | 第156-157页 |
4.4.5 似水灰比的影响 | 第157-160页 |
4.5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的强度预测模型 | 第160-172页 |
4.5.1 基于氧化镁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强度预测 | 第160-166页 |
4.5.2 基于似水灰比和碳化时间的强度预测 | 第166-168页 |
4.5.3 基于氧化镁活性指数和似水灰比的强度预测 | 第168-171页 |
4.5.4 基于天然土液限的强度预测 | 第171-172页 |
4.6 碳化固化土理化指标与强度的关系 | 第172-180页 |
4.6.1 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 第173-175页 |
4.6.2 强度与干密度的关系 | 第175-176页 |
4.6.3 强度与pH值的关系 | 第176-177页 |
4.6.4 强度与电阻率的关系 | 第177-1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80-183页 |
第五章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化学成分与碳化度研究 | 第183-211页 |
5.1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183-187页 |
5.1.1 试样准备 | 第183-184页 |
5.1.2 X射线衍射试验 | 第184-185页 |
5.1.3 碳化土酸化试验 | 第185-187页 |
5.1.4 热分析试验 | 第187页 |
5.2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化学成分分析 | 第187-195页 |
5.2.1 氧化镁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188-190页 |
5.2.2 初始含水率和似水灰比的影响 | 第190-191页 |
5.2.3 氧化镁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191-193页 |
5.2.4 天然土土性的影响 | 第193-194页 |
5.2.5 二氧化碳通气压力的影响 | 第194-195页 |
5.3 基于碳化产物的强度分析 | 第195-198页 |
5.4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碳化度分析 | 第198-208页 |
5.4.1 基于硝酸酸化法的二氧化碳含量测试 | 第198-200页 |
5.4.2 碳化固化土的热特性 | 第200-2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208-211页 |
第六章 氧化镁固化土碳化加固机理与微观结构模型 | 第211-243页 |
6.1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211-213页 |
6.1.1 扫描电镜试验 | 第211-212页 |
6.1.2 高压孔隙试验 | 第212-213页 |
6.2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微观结构演化规律 | 第213-223页 |
6.2.1 氧化镁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影响 | 第214-217页 |
6.2.2 初始含水率和似水灰比的影响 | 第217-218页 |
6.2.3 氧化镁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218-220页 |
6.2.4 天然土土性的影响 | 第220-221页 |
6.2.5 二氧化碳通气压力的影响 | 第221-223页 |
6.3 常规能谱分析 | 第223-225页 |
6.4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微观孔隙分布 | 第225-237页 |
6.4.1 氧化镁掺量、碳化时间和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225-229页 |
6.4.2 氧化镁活性指数的影响 | 第229-232页 |
6.4.3 天然土土性的影响 | 第232-235页 |
6.4.4 二氧化碳通气压力的影响 | 第235-237页 |
6.5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微观加固模型 | 第237-241页 |
6.5.1 氧化镁固化土碳化加固机理 | 第237-239页 |
6.5.2 碳化加固粉土的结构模型 | 第239-240页 |
6.5.3 碳化加固粉质黏土的结构模型 | 第240-24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241-243页 |
第七章 氧化镁碳化固化土模型试验及施工工艺 | 第243-289页 |
7.1 模型设计与试验方案 | 第243-249页 |
7.1.1 模型设计 | 第243-244页 |
7.1.2 试验方案 | 第244-246页 |
7.1.3 测试内容 | 第246-249页 |
7.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249-269页 |
7.2.1 温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249-253页 |
7.2.2 动模量结果与分析 | 第253-256页 |
7.2.3 贯入度结果与分析 | 第256-265页 |
7.2.4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265-266页 |
7.2.5 含水率、pH值与电导率 | 第266-268页 |
7.2.6 碳化度 | 第268-269页 |
7.3 微观测试结果分析 | 第269-283页 |
7.3.1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69-271页 |
7.3.2 压汞试验 | 第271-273页 |
7.3.3 微观结构分析 | 第273-281页 |
7.3.4 热特性分析 | 第281-283页 |
7.4 碳化固化法评价及碳化施工工艺研究 | 第283-286页 |
7.4.1 碳化固化法的分析评价 | 第283-284页 |
7.4.2 碳化施工工艺研究 | 第284-28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86-28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89-29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289-293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293-294页 |
8.3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294-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11页 |
致谢 | 第311-3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312-3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