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1. 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3 应用价值 | 第10-12页 |
1.3.1 增强党的政治理论宣传效果的需要 | 第10-11页 |
1.3.2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需要 | 第11页 |
1.3.3 促进我国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需要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3. 本文研究创新观点、方法、重点解决问题以及不足之处 | 第14-17页 |
3.1 创新点 | 第14-1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3.3 重点解决问题 | 第15页 |
3.4 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1章 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 第17-18页 |
1.2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 第18页 |
1.3 解释学理论 | 第18-19页 |
1.4 接受美学理论 | 第19-20页 |
1.5 传播学受众理论 | 第20-21页 |
第2章 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的现状 | 第21-26页 |
2.1 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取得的成就 | 第21-23页 |
2.1.1 教育者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2.1.2 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不断增加 | 第22页 |
2.1.3 教育介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 第22页 |
2.1.4 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不断增强 | 第22-23页 |
2.2 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2.2.1 一些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敬业意识有待提升 | 第23-24页 |
2.2.2 一些大学生的理性需求和理性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 第24页 |
2.2.3 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方法和实践环节有待丰富 | 第24-25页 |
2.2.4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软环境亟需改善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3.1 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3.1.1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视 | 第26-27页 |
3.1.2 人民大众对党的高度认同 | 第27页 |
3.1.3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效应 | 第27-28页 |
3.2 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3.2.1 社会转型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挑战 | 第28-29页 |
3.2.2 多元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 第29-30页 |
3.2.3 互联网的普及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 第30-31页 |
第4章 增强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受效果的途径 | 第31-39页 |
4.1 树立我国大学生的接受主体意识 | 第31-33页 |
4.1.1 尊重大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 | 第31-32页 |
4.1.2 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要 | 第32页 |
4.1.3 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 第32-33页 |
4.2 完善我国大学生接受的运行机制 | 第33-35页 |
4.2.1 完善动力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 第33-34页 |
4.2.2 健全导向机制规范学习方向 | 第34页 |
4.2.3 强化保障机制增强学习效果 | 第34-35页 |
4.3 优化我国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模式 | 第35-36页 |
4.3.1 明确接受目标 | 第35页 |
4.3.2 创新教学模式 | 第35-36页 |
4.4 优化我国大学生接受的教育环境 | 第36-39页 |
4.4.1 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 第36-37页 |
4.4.2 注重家庭环境的建设 | 第37页 |
4.4.3 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