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起因与题释 | 第12-14页 |
1.2.1 研究起因——村民从不自信到抵触 | 第12-14页 |
1.2.2 课题释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5.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21页 |
1.5.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5.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2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7 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遗产区村寨现状及问题 | 第25-39页 |
2.1 遗产区村寨概况 | 第25-30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5页 |
2.1.2 多民族共居 | 第25-26页 |
2.1.3 村寨总体布局特征 | 第26-27页 |
2.1.4 民居建筑特征 | 第27页 |
2.1.5 其他特色要素及价值 | 第27-30页 |
2.2 遗产区保护现状 | 第30-34页 |
2.2.1 相关保护办法、条例 | 第30-31页 |
2.2.2 已有的分类与分级 | 第31-33页 |
2.2.3 其他相关规划 | 第33-34页 |
2.3 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 第34-39页 |
2.3.1 当前总的问题 | 第34-35页 |
2.3.2 具体问题 | 第35-37页 |
2.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2.3.4 几点思考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遗产区村寨的发展比较与案例分析 | 第39-55页 |
3.1 遗产区村寨发展类型 | 第39-43页 |
3.1.1 旅游主导型村寨的提出——以箐口村为例 | 第39-42页 |
3.1.2 生活主导型村寨的提出——以阿乐寨为例 | 第42-43页 |
3.2 遗产区村寨的可比较性分析 | 第43-46页 |
3.2.1 相似性 | 第43-44页 |
3.2.2 差异性 | 第44-46页 |
3.3 案例分析与启示——以郝堂村为例 | 第46-55页 |
3.3.1 郝堂村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3.3.2 郝堂村成功的模式探索——两次洗礼 | 第47-52页 |
3.3.3 郝堂模式于遗产区村寨的可复制性启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生活主导型的村寨发展策略 | 第55-71页 |
4.1 转变保护观念 | 第55-56页 |
4.1.1 全局观的提出 | 第55-56页 |
4.1.2 新的保护观念 | 第56页 |
4.2 建筑规划后行 | 第56-62页 |
4.2.1 内生机制建设 | 第56-60页 |
4.2.2 产业发展策略 | 第60页 |
4.2.3 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 第60-62页 |
4.3 建筑物质空间发展探索 | 第62-71页 |
4.3.1 “新”民居改造 | 第62-64页 |
4.3.2 传统民居修缮更新 | 第64-67页 |
4.3.3 公房改扩建 | 第67-68页 |
4.3.4 “活”动中心新建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1-73页 |
5.1 总结 | 第71页 |
5.2 论文的不足 | 第71-72页 |
5.3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9-81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81-83页 |
附录C: 元阳县哈尼梯田遗产区85个村寨调查资料表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