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文献综述法 | 第11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1-12页 |
1.3.3 案例研究法 | 第12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3页 |
1.4.1 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第2章 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7-30页 |
2.1 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6页 |
2.1.1 政府 | 第17-18页 |
2.1.2 私募基金 | 第18-24页 |
2.1.3 政府对私募基金的监管 | 第24-26页 |
2.2 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公共利益理论 | 第26-27页 |
2.2.2 金融不稳定假说 | 第27-28页 |
2.2.3 管制的辩证法 | 第28-30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困境 | 第30-40页 |
3.1 我国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现状—以徐翔案件为例 | 第30-33页 |
3.1.1 徐翔案件概述 | 第30-31页 |
3.1.2 徐翔案件的监管问题 | 第31-33页 |
3.2 我国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2.1 监管内容不规范 | 第33-35页 |
3.2.2 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35页 |
3.2.3 分业监管制度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3.2.4 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缺乏 | 第36页 |
3.2.5 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 | 第36-37页 |
3.2.6 私募基金网络化监管问题 | 第37页 |
3.3 我国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7-40页 |
3.3.1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 第37-38页 |
3.3.2 监管思路的混乱 | 第38-39页 |
3.3.3 监管平衡机制缺乏 | 第39-40页 |
第4章 国外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经验 | 第40-47页 |
4.1 英国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经验 | 第40-42页 |
4.1.1 相关法律的规定 | 第40-41页 |
4.1.2 组织形式的采用 | 第41页 |
4.1.3 监管框架的构建 | 第41-42页 |
4.2 美国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经验 | 第42-44页 |
4.2.1 法律规范 | 第42-44页 |
4.2.2 组织形式 | 第44页 |
4.2.3 监管框架 | 第44页 |
4.3 经验借鉴 | 第44-47页 |
4.3.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45页 |
4.3.2 统一监管模式 | 第45-46页 |
4.3.3 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 第46页 |
4.3.4 协调监管当局合作交流 | 第46-47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6页 |
5.1 法规政策 | 第47-48页 |
5.2 实施功能监管模式 | 第48-49页 |
5.3 制度完善 | 第49-51页 |
5.3.1 市场准入制度 | 第49页 |
5.3.2 合格投资者制度 | 第49-50页 |
5.3.3 信息披露制度 | 第50页 |
5.3.4 征信制度 | 第50-51页 |
5.4 机制改革 | 第51-53页 |
5.4.1 投诉机制 | 第51-52页 |
5.4.2 退出机制 | 第52页 |
5.4.3 监管协调机制 | 第52-53页 |
5.4.4 建立私募基金互联网环境保护机制 | 第53页 |
5.5 其它 | 第53-56页 |
5.5.1 严禁私募基金公开做广告 | 第53页 |
5.5.2 建立私募基金评级体系 | 第53-54页 |
5.5.3 建立专门的私募基金协会机构 | 第54页 |
5.5.4 促进我国金融生态体系的建立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