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板蓝根潜在药效成分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5-34页
    1 板蓝根中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第15-27页
        1.1 多糖类第15页
        1.2 生物碱类第15-19页
            1.2.1 单吲哚类生物碱第15-17页
            1.2.2 二聚吲哚类生物碱第17-18页
            1.2.3 喹琳类生物碱第18页
            1.2.4 喹唑琳类生物碱第18-19页
            1.2.5 异喹啉类生物碱第19页
            1.2.6 其他生物碱第19页
        1.3 苯丙素类第19-21页
            1.3.1 简单苯丙素类第19-20页
            1.3.2 木脂素类第20-21页
            1.3.3 香豆素类第21页
        1.4 有机酸类及其衍生物第21-22页
            1.4.1 芳香酸类及其衍生物第21-22页
            1.4.2 脂肪酸类及其衍生物第22页
        1.5 氨基酸类及多肽第22-23页
        1.6 含硫化合物芥子苷类第23-24页
        1.7 黄酮类第24页
            1.7.1 二氢黄酮类第24页
            1.7.2 异黄酮类第24页
            1.7.3 查而酮类第24页
        1.8 蒽醌类第24-25页
        1.9 甾体类第25-26页
        1.10 三萜类化合物第26-27页
        1.11 核苷类第27页
        1.12 其他化合物第27页
    2 板蓝根抗病毒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2.1 板蓝根注射液和颗粒剂第27页
        2.2 板蓝根多糖提取物第27-28页
        2.3 板蓝根氨基酸、多肽提取物第28页
        2.4 板蓝根苯丙素、生物碱、有机酸提取物第28页
    3 板蓝根抗病毒机制的研究现状第28-30页
        3.1 抑制核蛋白第28页
        3.2 抑制神经氨酸酶第28-29页
        3.3 抑制血凝素第29页
        3.4 抑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第29页
        3.5 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4页
第二章 板蓝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第34-55页
    第一节 血浆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检测条件的优化第34-42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4-35页
            1.1 实验药材第34页
            1.2 实验试剂第34页
            1.3 实验仪器第34-35页
            1.4 实验动物第35页
        2 实验方法第35-38页
            2.1 供试品的制备第35-36页
                2.1.1 板蓝根水提液的制备第35页
                2.1.2 空白血浆样品的制备第35页
                2.1.3 含药血浆制备第35页
                2.1.4 最佳取血时间点的选择第35-36页
                2.1.5 含药血浆处理方法的选择第36页
            2.2 色谱条件第36页
            2.3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36-38页
                2.3.1 洗脱系统加酸种类的考察第36-37页
                2.3.2 检测波长的考察第37页
                2.3.3 柱温的考察第37-38页
                2.3.4 流动相的选择第38页
                2.3.5 有机相最高洗脱比例的考察第38页
        3 实验结果第38-41页
            3.1 给药剂量的选择第38页
            3.2 取血时间点的选择第38-39页
            3.3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第39-41页
        4 小结与讨论第41-42页
    第二节 板蓝根水提液血浆指纹图谱的建立第42-46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2页
            1.1 实验药材第42页
            1.2 实验试剂第42页
            1.3 实验仪器第42页
            1.4 实验动物第42页
        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2.1 供试品的制备第42页
                2.1.1 板蓝根水提液的制备第42页
                2.1.2 血浆样品的制备第42页
            2.2 色谱条件第42-43页
            2.3 方法学考察第43页
                2.3.1 精密度实验第43页
                2.3.2 稳定性实验第43页
                2.3.3 重现性实验第43页
            2.4 板蓝根水提液血浆指纹图谱的测定第43页
        3 结果第43-45页
            3.1 血浆指纹图谱的建立第43-44页
            3.2 血浆色谱峰的相似度计算第44页
            3.3 含药血浆指纹图谱共有峰标定第44-45页
        4 小结与讨论第45-46页
    第三节 板蓝根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第46-55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6页
            1.1 实验药材第46页
            1.2 实验试剂第46页
            1.3 实验仪器第46页
            1.4 实验动物第46页
        2 实验方法第46-47页
            2.1 供试品的制备第46页
                2.1.1 板蓝根水提液的制备第46页
                2.1.2 原药材分析样品的制备第46页
                2.1.3 血浆样品的制备第46页
            2.2 色谱条件第46-47页
            2.3 质谱条件第47页
        3 结果第47-54页
            3.1 水提液化学成分的鉴定第47-49页
            3.2 入血成分的一级质谱蹄查第49-50页
            3.3 入血成分的二级质谱鉴定第50-51页
            3.4 入血成分的标准品比对第51-52页
            3.5 部分入血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第52-54页
        4 小结与讨论第54-55页
第三章 板蓝根潜在药效成分直接抗病毒作用研究第55-81页
    第一节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活性筛选第55-61页
        1 方法第55页
            1.1 板蓝根化学成分三维结构和蛋白质的准备第55页
            1.2 分子对接第55页
        2 结果和分析第55-59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1页
    第二节 基于SPR技术的高通量筛选第61-69页
        1 实验材料第61页
            1.1 仪器第61页
            1.2 试剂第61页
            1.3 供试药物第61页
        2 实验方法第61-62页
            2.1 实验测试方法及参数设计第61-62页
            2.2 芯片制作参数第62页
            2.3 检测步骤第62页
        3 实验结果第62-67页
            3.1 阴阳性对照信号图第62-63页
            3.2 所有结合点与NA、HA蛋白的相互作用第63-64页
                3.2.1 流动相NA与芯片上所有结合点的结合情况第63页
                3.2.2 流动相HA与芯片上所有结合点的结合情况第63-64页
            3.3 不同小分子配体与NA、HA蛋白浓度梯度结合曲线第64-65页
                3.3.1 小分子甘草素与NA浓度梯度特异性结合曲线第64页
                3.3.2 小分子3-醛基吲哚与NA浓度梯度特异性结合曲线第64-65页
                3.3.3 小分子靛蓝与HA浓度梯度特异性结合曲线第65页
            3.4 小分子配体与NA、HA蛋白结合的动力学及亲和力参数第65-66页
            3.5 数据分析第66-67页
        4 小结与讨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第三节 潜在药效成分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验证第69-76页
        1 实验材料第69页
            1.1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69页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69页
            1.3 受试药物第69页
        2 实验方法第69-74页
            2.1 阳性对照溶液的制备第69-70页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70页
            2.3 各种缓冲液的配制第70页
            2.4 检测条件的优化第70-73页
                2.4.1 孵育时间对检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影响第70-71页
                2.4.2 荧光底物浓度对检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影响第71-72页
                2.4.3 温度对检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影响第72-73页
                2.4.4 检测体系pH值第73页
            2.5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检测步骤第73-74页
            2.6 数据处理第74页
        3 实验结果第74-75页
        4 讨论与小结第75-76页
    第四节 板蓝根潜在药效成分抗血凝素活性研究第76-81页
        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6页
            1.1 实验试剂第76页
            1.2 实验仪器第76页
            1.3 鸡红细胞及流感病毒血凝素第76页
            1.4 受试药物第76页
        2 实验方法第76-77页
            2.1 试剂的配制第76页
                2.1.1 Alsever氏液的配制第76页
                2.1.2 PBS缓冲液的配制第76页
            2.2 供试品的配制第76页
            2.3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第76-77页
            2.4 HA滴度的测定第77页
            2.5 检测条件的优化第77页
                2.5.1 孵育时间对检测的影响第77页
                2.5.2 温度对检测的影响第77页
            2.6 实验结果判断第77页
        3 实验结果第77-78页
            3.1 不同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第77-78页
            3.2 不同温度对红细胞凝集的影响第78页
            3.3 红细胞凝集实验结果第78页
        4 小结与讨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1页
第四章 板蓝根潜在药效成分对RIG-Ⅰ和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第81-102页
    第一节 板蓝根含药血浆对RIG-Ⅰ和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第81-97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81-83页
            1.1 受试药物第81页
            1.2 实验试剂第81-82页
            1.3 实验仪器第82-83页
            1.4 实验动物第83页
            1.5 细胞与病毒第83页
        2 实验方法第83-87页
            2.1 含药血浆的制备第83页
            2.2 含药血浆的前处理第83页
            2.3 细胞培养方法第83页
                2.3.1 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第83页
                2.3.2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第83页
            2.4 RSV的扩增和病毒液病毒滴度的测定第83-84页
                2.4.1 RSV的扩增第83-84页
                2.4.2 RSV病毒液病毒滴度的测定第84页
            2.5 RSV感染模型的制备第84页
            2.6 模拟病毒感染模型的制备第84-85页
            2.7 实验分组与药物干预第85页
                2.7.1 实验分组方法第85页
                2.7.2 药物干预方案第85页
                2.7.3 细胞样本的采集第85页
            2.8 MTT法测定药物最大无毒浓度第85页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第85-86页
                2.9.1 总RNA的提取方法第85页
                2.9.2 RNA浓度及纯度的测定第85-86页
                2.9.3 RNA反转录第86页
                2.9.4 实时荧光定量第86页
            2.10 Western blot实验第86-87页
                2.10.1 总蛋白的提取第86页
                2.10.2 蛋白含量的测定(BCA法)第86页
                2.10.3 蛋白质电泳第86-87页
            2.11 ELISA法测IFN-β含量第87页
            2.12 数据的处理第87页
        3 实验结果第87-92页
            3.1 RSV感染的RAW264.7细胞中病毒载量及IFN-β表达特征第87-89页
            3.2 药物对正常RAW264.7细胞的影响第89页
            3.3 板蓝根含药血浆调节病毒感染RAW264.7细胞中IFN-β的表达第89-90页
            3.4 板蓝根含药血浆对RIG-Ⅰ和TLR3信号通路的调节第90-91页
            3.5 板蓝根含药血浆对poly (I:C)模拟病毒感染模型的影响第91-92页
        4 小结与讨论第92-96页
            4.1 空白血浆对细胞的影响第92-93页
            4.2 剂量组的设置第93页
            4.3 板蓝根对IFN-β的调节第93页
            4.4 板蓝根对RIG-Ⅰ的调节第93页
            4.5 板蓝根对TLR3的调节第93-94页
            4.6 潜在药效成分协同作用的初步阐释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7页
    第二节 板蓝根入血单体成分对RIG-Ⅰ和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第97-102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97页
            1.1 受试药物第97页
            1.2 实验试剂第97页
            1.3 实验仪器第97页
            1.4 细胞与病毒第97页
        2 实验方法第97-98页
            2.1 供试品药物的配制第97页
            2.2 细胞培养方法第97页
            2.3 RSV的扩增和病毒液病毒滴度的测定第97页
            2.4 RSV感染模型的制备第97页
            2.5 模拟病毒感染模型的制备第97页
            2.6 实验分组与药物干预第97-98页
                2.6.1 实验分组方法第97页
                2.6.2 药物干预方案第97页
                2.6.3 细胞样本的采集第97-98页
            2.7 MTT法测定药物最大无毒浓度第98页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第98页
            2.9 Western blot实验第98页
            2.10 ELISA法测IFN-β含量第98页
        3 实验结果第98-101页
            3.1 药物对正常RAW264.7细胞的影响第98-99页
            3.2 板蓝根入血单体成分调节病毒感染RAW264.7细胞中IFN-β的表达第99-100页
            3.3 4(3H)喹唑酮对RIG-Ⅰ信号通路的调节第100-101页
            3.4 4(3H)喹唑酮对TLR3信号通路的调节第101页
        4 小节与讨论第101-102页
结论第102-104页
附录第104-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参平肺颗粒制剂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下一篇:朝鲜淫羊藿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其肿瘤免疫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