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c-di-GMP及其代谢酶BifA,GcbA在调控生物被膜形成和游动性中的作用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语表第13-14页
1 前言第14-40页
    1.1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第14-21页
        1.1.1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简介第14页
        1.1.2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生物被膜的组成及其调控第14-18页
        1.1.3 假单胞菌中鞭毛介导的运动能力及其调控第18-21页
        1.1.4 生物被膜附着状态和运动状态间的转换第21页
    1.2 核苷类第二信使c-di-GMP第21-38页
        1.2.1 细菌中的信号传递系统第21-22页
        1.2.2 细菌中的核苷类第二信使分子第22页
        1.2.3 C-di-GMP的发现与发展第22-23页
        1.2.4 C-di-GMP在胞内的代谢第23-26页
        1.2.5 C-di-GMP及其代谢酶的分布第26-27页
        1.2.6 C-di-GMP代谢酶活性调控与信号刺激第27-29页
        1.2.7 C-di-GMP的受体及其对细菌生理代谢活动的调控第29-30页
        1.2.8 铜绿假单胞菌中c-di-GMP调控pel操纵子表达的机理及模型第30-33页
        1.2.9 C-di-GMP和其他信号转导系统的关联第33-36页
        1.2.10 C-di-GMP作用模式的假说第36-37页
        1.2.11 C-di-GMP的应用第37-38页
    1.3 本文的目的与意义第38-4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0-57页
    2.1 材料第40-44页
        2.1.1 菌株与质粒第40-42页
        2.1.2 试剂与仪器第42-44页
            2.1.2.1 常用试剂第42页
            2.1.2.2 主要仪器第42页
            2.1.2.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42-44页
    2.2 方法第44-57页
        2.2.1 菌株培养第44-45页
        2.2.2 常见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第45页
        2.2.3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基因组DNA提取第45页
        2.2.4 工具载体的构建第45-48页
        2.2.5 通过两亲本接合方法将质粒导入KT2440中第48页
        2.2.6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第48-49页
        2.2.7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49-50页
        2.2.8 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第50页
        2.2.9 GFP荧光定量检测第50-51页
        2.2.10 启动子碱基点突变及蛋白质氨基酸点突变的构建第51页
        2.2.11 KT2440胞内c-di-GMP的提取第51页
        2.2.12 HPLC定量分析c-di-GMP第51-52页
        2.2.13 表型实验第52-53页
            2.2.13.1 菌落形态观察第52页
            2.2.13.2 菌株游动性观察第52页
            2.2.13.3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第52页
            2.2.13.4 刚果红吸附检测第52-53页
            2.2.1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鞭毛第53页
        2.2.14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总RNA的抽提第53页
        2.2.15 总RNA反转录第53-54页
        2.2.16 qRT-PCR比较基因表达变化第54页
        2.2.17 基因转录起始位点测定第54页
        2.2.18 SDS-PAGE的银染第54-55页
        2.2.19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第55页
        2.2.20 EMSA实验第55-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85页
    3.1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c-di-GMP对生物被膜和游动性的影响第57-61页
        3.1.1 KT2440中含有GGDEF/EAL结构域的蛋白第57-59页
        3.1.2 构建胞内高和低c-di-GMP水平的KT2440菌株第59页
        3.1.3 C-di-GMP水平对KT2440菌株生物被膜和游动性的影响第59-60页
        3.1.4 小结第60-61页
    3.2 KT2440中c-di-GMP通过FleQ调控lapA和bcs的表达第61-67页
        3.2.1 C-di-GMP调控生物被膜基质中的四种成分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第61-62页
        3.2.2 C-di-GMP通过调节因子FleQ调控lapA和bcs操纵子的表达第62-63页
        3.2.3 FleQ突变体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缺损,对c-di-GMP的响应能力下降第63-65页
        3.2.4 FleQ能体外结合lapA和bcs的启动子,且受c-di-GMP影响第65-66页
        3.2.5 小结第66-67页
    3.3 降解酶BifA的表达受sigma因子FliA的调控第67-75页
        3.3.1 在fliA缺失突变体中bifA表达下调第67-69页
        3.3.2 检测bifA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第69-70页
        3.3.3 Fli A保守结合序列中碱基突变导致bifA启动子活性下降第70-71页
        3.3.4 超表达FliA导致胞内c-di-GMP水平下降,且依赖BifA的存在第71-72页
        3.3.5 超表达FliA增强野生型菌株的运动性,但对bifA突变体的游动性无影响第72-75页
        3.3.6 小结第75页
    3.4 合成酶GcbA的表达受调节因子FleQ调控,且响应胞内c-di-GMP水平第75-85页
        3.4.1 KT2440中的c-di-GMP合成酶GcbA影响初期生物被膜形成和游动性能力第75-77页
        3.4.2 在fleQ缺失突变体中gcbA表达下降第77-78页
        3.4.3 C-di-GMP通过FleQ调控gcbA的表达第78-79页
        3.4.4 FleQ体外结合gcb A启动子DNA第79-80页
        3.4.5 FleN参与FleQ对gcbA表达的调控第80-81页
        3.4.6 RpoN和FleQ的ATP活性影响gcbA的表达第81-84页
        3.4.7 小结第84-85页
4 讨论与展望第85-91页
    4.1 讨论第85-90页
        4.1.1 调节因子FleQ的功能第85-87页
        4.1.2 GcbA与胞内局部c-di-GMP浓度关联的推测第87页
        4.1.3 C-di-GMP对lapF和pea的调控第87-88页
        4.1.4 Fli A对BifA的调控及作用第88页
        4.1.5 C-di-GMP和其它核苷酸信使之间关系的猜测第88-89页
        4.1.6 实验中的菌株表型衰退现象第89页
        4.1.7 探究外界信号与c-di-GMP代谢蛋白的对应关系的方法第89-90页
    4.2 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7页
附录A 本文所用引物第107-109页
附录B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第109-112页
附录C 论文发表和待发表情况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连锁和关联分析对水稻柱头外露率的研究
下一篇:水稻逆境应答小RNA筛选与3非翻译区微小反向重复序列抑制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