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基于连锁和关联分析对水稻柱头外露率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1 前言第12-41页
    1.1 水稻柱头外露率研究进展第12-23页
        1.1.1 水稻的花器与柱头外露率第12-14页
        1.1.2 柱头外露率与交配习性第14-15页
        1.1.3 柱头外露率与水稻制种第15-17页
        1.1.4 柱头外露率的遗传效应第17页
        1.1.5 柱头外露率QTL的定位与克隆第17-22页
        1.1.6 柱头外露率的遗传改良第22-23页
    1.2 植物数量性状图位克隆研究进展第23-31页
        1.2.1 QTL的初步定位第24-27页
        1.2.2 QTL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第27-30页
        1.2.3 图位克隆的应用第30-31页
    1.3 植物数量性状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31-38页
        1.3.1 连锁不平衡第31-33页
        1.3.2 关联分析的基本策略第33页
        1.3.3 关联分析的一般步骤第33-36页
        1.3.4 关联分析的优缺点第36-37页
        1.3.5 植物关联分析进展第37-38页
    1.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38-4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1-50页
    2.1 本研究所用到的水稻材料和群体第41-42页
    2.2 DNA提取与基因型鉴定第42-44页
    2.3 表型考察第44-45页
    2.4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5页
    2.5 作图群体和近等基因系育性鉴定第45-46页
    2.6 作图群体数据统计与QTL鉴定第46页
    2.7 栽培稻核心种质材料的群体结构分析第46页
    2.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6-47页
    2.9 栽培稻核心种质材料统计与遗传分析第47-48页
    2.10 关联分析位点的转化验证第48页
    2.11 栽培稻核心种质材料群体遗传学分析第48-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84页
    3.1 超泰A和广占 63S的BC_1F_2群体遗传连锁分析第50-57页
        3.1.1 BC_1F_2群体柱头外露率及其相关性状鉴定结果和相关性第50-52页
        3.1.2 柱头外露率和相关性状QTL的初步定位第52-55页
        3.1.3 qSE2的验证及遗传效应分析第55-57页
    3.2 Pokhreli和HD9802S的F_2群体遗传连锁分析第57-62页
        3.2.1 F_2群体寄插与育性筛选第57-58页
        3.2.2 F_2群体柱头外露率和抽穗期的鉴定结果第58-59页
        3.2.3 F_2群体柱头外露率QTL的初步定位第59-61页
        3.2.4 qSE4、qSE6和qSE9的验证和效应分析第61-62页
    3.3 栽培稻核心种质关联分析第62-84页
        3.3.1 柱头外露率及其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和相关性第62-66页
        3.3.2 亚群结构对柱头外露率和相关性状的影响第66-69页
        3.3.3 柱头外露率及其相关性状的GWAS第69-72页
        3.3.4 转基因验证三个柱头外露率位点第72-75页
        3.3.5 谷粒形状主效基因GS3和GW5对柱头外露的影响第75-76页
        3.3.6 GS3和GW5四种基因型组合对柱头外露率和产量的影响第76-79页
        3.3.7 GW5gs3组合受到选择导致亚群间柱头外露率和产量差异第79-81页
        3.3.8 GW5gs3组合受到选择的原因第81-84页
4 讨论第84-89页
    4.1 育性对柱头外露率的影响第84页
    4.2 利用qSE2和qSE6改良不育系柱头外露率第84-85页
    4.3 栽培稻柱头外露率的遗传基础第85-86页
    4.4 水稻的柱头外露率与驯化中交配机制的改变第86-87页
    4.5 利用GW5gs3改良不育系柱头外露率第87-89页
5 参考文献第89-102页
附录一第102-116页
附录二第116-120页
个人简历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定位及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抗性评价
下一篇: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c-di-GMP及其代谢酶BifA,GcbA在调控生物被膜形成和游动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