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注入变频信号法的消弧线圈自动测量补偿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对地电容电流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极值法 | 第13-14页 |
1.2.2 两点法和三点法 | 第14-15页 |
1.2.3 注入信号法 | 第15-16页 |
1.2.4 其它的新方法 | 第16页 |
1.2.5 上述方法的不足 | 第16-17页 |
1.3 本文所做工作 | 第17-18页 |
2 注入变频信号法 | 第18-28页 |
2.1 中性点位移电压 | 第18-19页 |
2.2 消弧线圈的接入 | 第19-20页 |
2.3 注入变频信号法原理 | 第20-23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2.3.2 扫频范围的确定 | 第22-23页 |
2.3.3 本设计中的应用 | 第23页 |
2.4 注入变频信号法应解决的问题 | 第23-25页 |
2.5 注入变频信号法的误差分析 | 第25-26页 |
2.5.1 理论误差 | 第25-26页 |
2.5.2 实际存在的其它误差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注入变频信号法的仿真实验 | 第28-38页 |
3.1 电网模型的搭建 | 第28页 |
3.2 接地变压器的仿真 | 第28-31页 |
3.3 扫频信号源的仿真 | 第31-32页 |
3.4 相位检测部分及测量部件的仿真 | 第32-35页 |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电容电流测量单元的硬件设计 | 第38-62页 |
4.1 概述 | 第38-39页 |
4.2 扫频信号模块的设计 | 第39-45页 |
4.2.1 扫频方案的选择 | 第39-41页 |
4.2.2 DDS芯片AD9850 | 第41-42页 |
4.2.3 接口电路及软件设计 | 第42-45页 |
4.3 相位检测部分 | 第45-50页 |
4.3.1 方案选择 | 第46页 |
4.3.2 AD8302简介 | 第46-47页 |
4.3.3 外围电路设计及测试 | 第47-50页 |
4.4 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50-53页 |
4.4.1 C8051F020的简介及初始化配置 | 第50-51页 |
4.4.2 片上资源ADC和串口的设计和配置 | 第51-53页 |
4.4.3 控制程序设计 | 第53页 |
4.5 人机接口电路 | 第53-57页 |
4.6 PCB板设计及实物图 | 第57-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62-74页 |
5.1 基于C | 第64-69页 |
5.1.1 串口初始化设计 | 第64页 |
5.1.2 基本数据收发 | 第64-66页 |
5.1.3 串口关闭死锁的避免 | 第66-67页 |
5.1.4 数据协议 | 第67-69页 |
5.2 数据库的连接 | 第69-71页 |
5.3 报表打印 | 第71-72页 |
5.4 配置文件的应用 | 第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样机实验及应用分析 | 第74-82页 |
6.1 样机实验 | 第74-78页 |
6.2 与消弧线圈的配合 | 第78-82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 | 第88-9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