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2.1 国内外的交换理论 | 第9-14页 |
1.2.2 国内外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实验设计 | 第17-28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17-24页 |
2.1.1 社会价值取向测量 | 第17-18页 |
2.1.2 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 | 第18页 |
2.1.3 网络交换论与 SVO 的结合 | 第18-21页 |
2.1.4 研究假设 | 第21-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4-26页 |
2.3.1 实验被试 | 第24-25页 |
2.3.2 实验流程 | 第25-26页 |
2.3.3 实验平台 | 第26页 |
2.4 社会价值取向调查实施与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2.4.1 调查的实施 | 第26页 |
2.4.2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社会价值取向效应的实验分析 | 第28-43页 |
3.1 虚无式连接-社会价值取向实验及分析 | 第28-32页 |
3.1.1 IIP 结构 | 第28-29页 |
3.1.2 IPP 结构 | 第29-30页 |
3.1.3 PPI 结构 | 第30-31页 |
3.1.4 行动者 SVO 的表现 | 第31-32页 |
3.2 排除式连接-社会价值取向实验及分析 | 第32-36页 |
3.2.1 IIP 结构 | 第32-33页 |
3.2.2 PPI 结构 | 第33-34页 |
3.2.3 IIP 和 PPI 结构比较 | 第34页 |
3.2.4 “主动出击”的优势 | 第34-35页 |
3.2.5 人们心中隐含的权力、领导思维 | 第35-36页 |
3.3 内含式连接-社会价值取向实验及分析 | 第36-42页 |
3.3.1 IIP 结构 | 第37-38页 |
3.3.2 IPP 结构 | 第38-39页 |
3.3.3 PPI 结构 | 第39-40页 |
3.3.4 PII 结构 | 第40-41页 |
3.3.5 “8-16”分配模式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讨论与思考 | 第43-51页 |
4.1 “人生来追求平等” | 第43-45页 |
4.1.1 “A 的多劳多得”与“B、C 的平等均分” | 第43-44页 |
4.1.2 不公开的内耗、公开的分裂 | 第44-45页 |
4.2 情景与个人魅力 | 第45-48页 |
4.2.1 “会说话” | 第45-46页 |
4.2.2 “会用计” | 第46-47页 |
4.2.3 “投脾气” | 第47-48页 |
4.3 “坚守底线”的执着 | 第48-49页 |
4.4 物质利益的刺激量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I 社会价值取向问卷 | 第55-57页 |
附录 II 实验说明书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