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其他论文

武当木兰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4-15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1 木兰科的分类研究概况第15-16页
        1.2.2 玉兰亚属研究进展第16-19页
    1.3 武当木兰复合种研究进展第19-21页
    1.4 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40页
    2.1 武当木兰地理分布及气候适宜性区划第22-25页
        2.1.1 分布调查第22页
        2.1.2 花期物候研究第22页
        2.1.3 气候区划研究第22-25页
    2.2 武当木兰形态变异研究第25-34页
        2.2.1 调查路线第25页
        2.2.2 调查区域及居群选择第25-28页
        2.2.3 调查样本的选择第28-29页
        2.2.4 取样及调查方法第29-30页
        2.2.5 形态指标确定及测量方法第30页
        2.2.6 调查所用仪器和软件第30页
        2.2.7 主成分分析法和排序法研究武当木兰花器官形态变异第30-34页
    2.3 武当木兰形态多样性分析第34-35页
        2.3.1 调查区域第34页
        2.3.2 性状选择和测量第34页
        2.3.3 数据分析第34-35页
    2.4 武当木兰 ISSR 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5-38页
        2.4.1 供试材料第35页
        2.4.2 试剂和仪器第35页
        2.4.3 DNA 的提取第35-36页
        2.4.4 提取产物检验第36页
        2.4.5 ISSR 引物的筛选第36-37页
        2.4.6 PCR 反应体系的构建第37页
        2.4.7 扩增产物的检测第37页
        2.4.8 数据分析第37-38页
    2.5 武当木兰取样说明第38-40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0-87页
    3.1 武当木兰地理分布及气候适宜性区划第40-46页
        3.1.1 武当木兰分布情况第40-41页
        3.1.2 武当木兰花期物候情况第41-42页
        3.1.3 武当木兰中国气候适宜性区划第42-46页
    3.2 武当木兰花形态变异研究第46-68页
        3.2.1 花形第46-48页
        3.2.2 花被片形状第48-50页
        3.2.3 花被片数第50-53页
        3.2.4 花色第53-58页
        3.2.5 花被片质地第58-59页
        3.2.6 雌蕊、雄蕊数第59页
        3.2.7 雌蕊柱长出雄蕊群第59页
        3.2.8 花芽着生位置第59-61页
        3.2.9 多性状结合分析武当木兰花形态变异第61-65页
        3.2.10 武当木兰花器官形态的划分第65-68页
    3.3 武当木兰营养器官形态变异研究第68-77页
        3.3.1 叶形态变异第68-74页
        3.3.2 树形树姿第74-75页
        3.3.3 树皮类型和一年生枝颜色变异第75-76页
        3.3.4 营养芽的变异第76-77页
    3.4 原生境下以数量特征为基础的武当木兰的表型多样性分析第77-83页
        3.4.1 表型均值变异第78页
        3.4.2 调查区域间(内)方差分析第78页
        3.4.3 调查区域间表型分化程度第78-79页
        3.4.4 表型特征稳定性第79-83页
    3.5 ISSR 标记的武当木兰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3-87页
        3.5.1 用 CTAB 法从花被片组织中提取用于 ISSR 标记的基因组 DNA第83-84页
        3.5.2 ISSR-PCR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第84页
        3.5.3 武当木兰居群遗传多样性第84-85页
        3.5.4 武当木兰居群的遗传分化第85-86页
        3.5.5 武当木兰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第86-87页
第四章 讨论第87-104页
    4.1 武当木兰的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第87-88页
    4.2 武当木兰花形态变异第88-92页
        4.2.1 花色第88-90页
        4.2.2 花被片数、雌蕊数、雄蕊数第90-91页
        4.2.3 花芽着生方式第91-92页
    4.3 武当木兰遗传多样性第92-102页
        4.3.1 ISSR 遗传多样性第93-94页
        4.3.2 武当木兰居群间遗传结构第94-96页
        4.3.3 武当木兰形态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第96-97页
        4.3.4 武当木兰遗传资源的保护第97-102页
    4.4 关于分类上的问题第102-10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5.1 结论第104-105页
        5.1.1 武当木兰分布及分布区气候情况第104页
        5.1.2 武当木兰的形态变异第104-105页
        5.1.3 武当木兰的遗传多样性第105页
        5.1.4 分类上的结论第105页
    5.2 展望第105-107页
        5.2.1 未来武当木兰研究的方向第105-106页
        5.2.2 武当木兰保护和资源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4页
附录第114-132页
    附录 1 公式第114-115页
    附录 2 分子试验部分试剂配制表第115-117页
    附录 3 春秋季调查表(包括春秋调查信息简表春秋调查统计表)第117-120页
    附录 4 部分单株信息简表第120-121页
    附录 5 147 个台站气象资料及气候适宜性排序结果第121-129页
    附录 6 不同居群武当木兰伴生树种第129-132页
缩略词表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作者简介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与伤害解析及其脱毒效应研究
下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研究--以陕西省种植业合作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