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与伤害解析及其脱毒效应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与文献综述第14-40页
    1.1 引言第14-16页
    1.2 文献综述第16-39页
        1.2.1 植物超低温保存概念、机理和应用第16-21页
            1.2.1.1 基于冷冻诱导脱水的两步冷冻法第16-18页
            1.2.1.2 基于玻璃化的超低温保存第18-21页
        1.2.2 植物细胞超低温保存伤害研究综述第21-36页
            1.2.2.1 组织学研究第21-25页
            1.2.2.2 超微结构研究第25-28页
            1.2.2.3 冰晶研究第28-30页
            1.2.2.4 氧化胁迫研究第30-33页
            1.2.2.5 液氮冻存材料的遗传变异研究第33-36页
        1.2.3 超低温伤害的应用:超低温疗法(Cryotherapy)脱除植物病原体第36-39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9-40页
第二章 马铃薯超低温保存体系的优化和建立第40-56页
    2.1 试验材料第40页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0-41页
    2.3 试验方法第41-43页
        2.3.1 两种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和多参数的优化第41-42页
            2.3.1.1 低温驯化第41页
            2.3.1.2 蔗糖预培养第41页
            2.3.1.3 加载液成分第41-42页
            2.3.1.4 PVS2 处理时间第42页
            2.3.1.5 恢复培养基第42页
        2.3.2 两种基于玻璃化的超低温保存在多个马铃薯品种上的应用第42-43页
        2.3.3 小滴玻璃化和 DMSO 滴冻法超低温保存马铃薯的比较第43页
        2.3.4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第43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43-52页
        2.4.1 关键参数的优化对茎尖超低温保存再生率的影响第43-50页
            2.4.1.1 低温驯化的效果第43-44页
            2.4.1.2 蔗糖预培养的效果第44-46页
            2.4.1.3 不同加载液成份的效果第46-47页
            2.4.1.4 玻璃化溶液处理时间的效果第47-48页
            2.4.1.5 不同恢复培养基的效果第48-50页
        2.4.2 两种基于玻璃化的超低温保存在多个马铃薯品种上的应用第50页
        2.4.3 小滴玻璃化和 DMSO 滴冻法超低温保存马铃薯茎尖第50-52页
    2.5 讨论与小结第52-56页
第三章 马铃薯茎尖细胞超低温伤害解析第56-88页
    3.1 试验材料第57页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7-58页
    3.3 试验方法第58-62页
        3.3.1 三种基于玻璃化法的茎尖超低温保存第58页
        3.3.2 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处理的茎尖组织学伤害第58页
        3.3.3 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处理的茎尖存活细胞比例第58-59页
        3.3.4 ISSR 检测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第59页
        3.3.5 AFLP 检测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第59-61页
        3.3.6 流式细胞仪检测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变异第61页
        3.3.7 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处理的茎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第61页
        3.3.8 茎尖超低温保存冻融过程中的热流监测第61页
        3.3.9 内源和外源抗氧化剂对茎尖氧化伤害的影响第61-62页
        3.3.10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第62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62-81页
        3.4.1 超低温保存后茎尖的存活率与再生率统计第62页
        3.4.2 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处理的茎尖的存活细胞比例评估第62-64页
        3.4.3 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处理的茎尖组织学观察第64-67页
        3.4.4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研究第67-71页
            3.4.4.1 ISSR 分子标记鉴定第67-69页
            3.4.4.2 AFLP 分子标记鉴定第69-70页
            3.4.4.3 染色体倍数鉴定第70-71页
        3.4.5 超低温保存冻融过程中热流的 DSC 监测第71-74页
            3.4.5.1 冷冻保护剂的冻融过程中热流监测第71-72页
            3.4.5.2 茎尖冻融过程中热流监测第72-74页
        3.4.6 超低温保存关键步骤处理后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第74-79页
            3.4.6.1 茎尖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第74-75页
            3.4.6.2 超低温保护剂处理的茎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第75-77页
            3.4.6.3 超低温冻存后茎尖存活细胞定位第77-79页
        3.4.7 内源和外源抗氧化剂对茎尖氧化伤害的影响第79-81页
            3.4.7.1 转基因和野生型的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第79-80页
            3.4.7.2 转基因与野生型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形态学比较第80页
            3.4.7.3 外源添加还原型 GSH 或 AsA 对茎尖再生率的影响第80-81页
    3.5 讨论与小结第81-88页
第四章 马铃薯超低温伤害脱毒效应的研究第88-106页
    4.1 试验材料第88-89页
    4.2 试剂与仪器第89页
    4.3 试验方法第89-92页
        4.3.1 超低温疗法脱除 PLRV 与 PVY第89页
        4.3.2 超低温疗法与分生组织培养脱除 PLRV第89-90页
        4.3.3 超低温疗法脱除 PLRV 的机理研究第90-91页
            4.3.3.1 组织学定位茎尖存活细胞的分布第90页
            4.3.3.2 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茎尖的 PLRV 的分布第90-91页
        4.3.4 PVS2 处理脱除 PLRV第91页
        4.3.5 调控超低温保护剂伤害和冰晶伤害脱除 PVY第91页
        4.3.6 ELISA 检测马铃薯病毒第91页
        4.3.7 RT‐PCR 检测马铃薯病毒第91-92页
        4.3.8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第92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92-102页
        4.4.1 超低温疗法脱除 PLRV 与 PVY第92-93页
        4.4.2 茎尖大小对超低温疗法脱除 PLRV 的影响第93页
        4.4.3 超低温疗法脱除 PLRV 的机理第93-95页
        4.4.4 茎尖叶原基的个数对 PVS2 处理脱除 PLRV 的影响第95-99页
        4.4.5 调控超低温保护剂伤害和冰晶伤害及其对脱除 PVY 的影响第99-102页
    4.5 讨论与小结第102-10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06-108页
    5.1 结论第106页
    5.2 创新点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简介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甜瓜接种白粉病菌后多胺变化及CmSAMDC基因的功能鉴定
下一篇:武当木兰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