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论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4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0-2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20-2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3页 |
1.2.1 国内外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 | 第25-27页 |
1.2.2 国内外关于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研究 | 第27-30页 |
1.2.3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制度及企业制度变迁关系的研究 | 第30-33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33-3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34-39页 |
1.4 主要创新与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 第39-41页 |
1.4.1 主要创新 | 第39-40页 |
1.4.2 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内容 | 第40-41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解读 | 第41-61页 |
2.1 文化与制度的内涵诠释 | 第41-49页 |
2.1.1 文化的概念与构成 | 第41-44页 |
2.1.2 制度的内涵与基本结构 | 第44-46页 |
2.1.3 本文对文化与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46-49页 |
2.2 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关系 | 第49-53页 |
2.2.1 文化与制度的同一性 | 第50-51页 |
2.2.2 文化对制度的决定作用 | 第51-52页 |
2.2.3 制度反作用于文化 | 第52-53页 |
2.3 企业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53-61页 |
2.3.1 企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53-55页 |
2.3.2 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55-57页 |
2.3.3 企业制度的主要构成 | 第57-58页 |
2.3.4 企业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58-61页 |
第3章 文化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 | 第61-85页 |
3.1 制度的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 | 第61-66页 |
3.1.1 制度研究中的伦理考量 | 第61-63页 |
3.1.2 制度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的来源 | 第63-65页 |
3.1.3 制度伦理追求与价值判断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 制度变迁理论的“路径依赖”说 | 第66-74页 |
3.2.1 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与发生机理 | 第67-69页 |
3.2.2 制度变迁的方式与路径依赖 | 第69-71页 |
3.2.3 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71-73页 |
3.2.4 文化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 | 第73-74页 |
3.3 博弈论 | 第74-79页 |
3.3.1 博弈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74-75页 |
3.3.2 博弈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 第75-77页 |
3.3.3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和均衡 | 第77-79页 |
3.4 文化传统与制度绩效 | 第79-85页 |
3.4.1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 第79-81页 |
3.4.2 文化传统作用于制度绩效的分析框架 | 第81-82页 |
3.4.3 企业制度绩效的界定与评价标准 | 第82-85页 |
第4章 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文化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 第85-128页 |
4.1 企业制度处理的核心问题 | 第85-96页 |
4.1.1 谁的企业——为谁的“利益”服务 | 第86-88页 |
4.1.2 经营的目标——追求的“利益”具体是什么 | 第88-90页 |
4.1.3 核心利益主体——“利益”如何分配和平衡 | 第90-92页 |
4.1.4 企业间关系——怎样开展基于“利益”的合作与竞争 | 第92-94页 |
4.1.5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利益” | 第94-96页 |
4.2 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形成与变革的核心文化因素 | 第96-106页 |
4.2.1 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集团意识 | 第97-99页 |
4.2.2 社会构造的基本法则——等级秩序 | 第99-101页 |
4.2.3 群体的基本生活态度——现世主义 | 第101-103页 |
4.2.4 行为方式的关键约束——耻感文化 | 第103-105页 |
4.2.5 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恩情主义 | 第105-106页 |
4.3 文化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具体作用路径 | 第106-118页 |
4.3.1 价值传导路径 | 第107-109页 |
4.3.2 自我修正路径 | 第109-111页 |
4.3.3 博弈演进路径 | 第111-113页 |
4.3.4 兼容诱变路径 | 第113-115页 |
4.3.5 变革锁定路径 | 第115-118页 |
4.4 文化传统与企业制度的日本模式 | 第118-128页 |
4.4.1 日本企业制度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 第119-122页 |
4.4.2 日本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基于日美模式的比较 | 第122-125页 |
4.4.3 文化差异与企业制度模式趋同 | 第125-128页 |
第5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金字塔式垄断体制沿革与绩效评价 | 第128-158页 |
5.1 制度引进与适应性变革:战前财阀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8-139页 |
5.1.1 明治维新与日本财阀的兴起 | 第129-131页 |
5.1.2 传统文化与财阀体制的形成 | 第131-135页 |
5.1.3 财阀体制的绩效评价 | 第135-139页 |
5.2 强制性制度变迁:战后美国对日本财阀体制的改造 | 第139-146页 |
5.2.1 解散财阀与 GHQ 对日本企业制度的设计 | 第139-142页 |
5.2.2 文化冲突与 GHQ 制度设计的破灭 | 第142-144页 |
5.2.3 美国模式在日本实践的绩效评价 | 第144-146页 |
5.3 适应性演化:财阀“复活”与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确立 | 第146-158页 |
5.3.1 法律修改与垄断资本的重新集结 | 第147-149页 |
5.3.2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最低层:下请关系 | 第149-151页 |
5.3.3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中间层:企业集团 | 第151-153页 |
5.3.4 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最高层:财界团体 | 第153-155页 |
5.3.5 战后日本新型金字塔垄断体制的绩效评价 | 第155-158页 |
第6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企业雇佣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价 | 第158-186页 |
6.1 家族主义经营:日本式雇佣的初步形成 | 第159-168页 |
6.1.1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初始雇佣制度及其弊端 | 第159-162页 |
6.1.2 家族主义经营的“回归”及主要内容 | 第162-166页 |
6.1.3 家族主义经营的绩效评价 | 第166-168页 |
6.2 战时劳动统制:权力干预下的雇佣制度变化 | 第168-176页 |
6.2.1 战时劳动统制的基本内容 | 第169-172页 |
6.2.2 国家对雇佣制度实施规制的文化基础 | 第172-175页 |
6.2.3 战时劳动统制的绩效评价 | 第175-176页 |
6.3 终身雇佣制:日本式雇佣的延续与发展 | 第176-186页 |
6.3.1 战后终身雇佣制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 第177-180页 |
6.3.2 终身雇佣制度确立的文化根源 | 第180-182页 |
6.3.3 文化约束与终身雇佣制的绩效评价 | 第182-186页 |
第7章 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化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价 | 第186-221页 |
7.1 主银行制:融资与债务约束的内部化 | 第186-195页 |
7.1.1 财阀融资与主银行制的渊源 | 第187-190页 |
7.1.2 文化影响与战后主银行制的形成 | 第190-193页 |
7.1.3 主银行制的绩效评价 | 第193-195页 |
7.2 从“实”到“虚”的股东与内部人控制结构的形成 | 第195-206页 |
7.2.1 股东地位变化的历史梳理 | 第196-199页 |
7.2.2 文化影响与战后经营层控制地位的确立 | 第199-202页 |
7.2.3 监督机制弱化与经营层的自我约束 | 第202-204页 |
7.2.4 内部人控制结构的绩效评价 | 第204-206页 |
7.3 内部晋升制度:经理人市场约束的内部化 | 第206-212页 |
7.3.1 内部晋升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07-208页 |
7.3.2 文化影响与内部晋升制度沿革 | 第208-211页 |
7.3.3 内部晋升制度的绩效评价 | 第211-212页 |
7.4 治理模式与公司法的背离:企业运行的内源性 | 第212-221页 |
7.4.1 企业运行与实体法相背离的历史与现实 | 第213-216页 |
7.4.2 企业实际运行与成文法背离的文化诱因 | 第216-218页 |
7.4.3 法律与实践背离的绩效评价 | 第218-221页 |
第8章 文化视阈下的日本企业制度变革与创新方向展望 | 第221-256页 |
8.1 环境变化与日本传统企业制度失衡 | 第222-233页 |
8.1.1 战后日本企业制度均衡的环境基础 | 第222-226页 |
8.1.2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运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 第226-230页 |
8.1.3 传统文化对企业制度失衡的加速作用 | 第230-233页 |
8.2 日本企业制度变革的实践与惯性趋势 | 第233-244页 |
8.2.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制度的变革与争论 | 第234-237页 |
8.2.2 变革中的惯性趋势及其影响 | 第237-240页 |
8.2.3 趋同与惯性的日本文化因素解析 | 第240-244页 |
8.3 日本企业制度创新与绩效优化——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思考 | 第244-256页 |
8.3.1 文化引致的路径闭锁效应的规避与控制 | 第245-249页 |
8.3.2 考虑文化因素的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的融合 | 第249-253页 |
8.3.3 外部法律规制与内在经营目标的调适和统一 | 第253-256页 |
第9章 文化视阈下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第256-270页 |
9.1 文化视阈下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研究的结论 | 第256-262页 |
9.1.1 企业制度蕴含伦理价值追求 | 第257-258页 |
9.1.2 文化传统决定企业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 | 第258-259页 |
9.1.3 文化与制度的兼容决定高绩效的企业制度 | 第259-260页 |
9.1.4 文化对企业制度变迁和绩效存在双重影响 | 第260-261页 |
9.1.5 外在形式的改革不是治本之道 | 第261-262页 |
9.2 现阶段中国企业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文化根源 | 第262-266页 |
9.2.1 企业制度引进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 第263-264页 |
9.2.2 契约文化缺失与企业制度的低效 | 第264-265页 |
9.2.3 “一把手”、“官本位”文化与内部人控制 | 第265-266页 |
9.3 日本企业制度变迁对中国的启示 | 第266-270页 |
9.3.1 处理好制度移植、制度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兼容问题 | 第266-267页 |
9.3.2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 | 第267-268页 |
9.3.3 积极推进与制度创新相匹配的传统文化变革 | 第268-270页 |
参考文献 | 第270-2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90-291页 |
致谢 | 第2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