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框架结构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民权益的概念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区 | 第16-18页 |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农民权益 | 第18-20页 |
一、农民权益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二、农民权益的划分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保障农民权益的关系 | 第20-24页 |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保障农民权益 | 第20-21页 |
一、保障农民权益是科学发展的核心 | 第20-21页 |
二、保障农民权益体现政府责任 | 第21页 |
第二节 农民权益的保障有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 第21-24页 |
一、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有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 第21-22页 |
二、保障农民权益本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权益受到的侵害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政治权益 | 第24-25页 |
一、农民在民主自治中缺乏话语权 | 第24页 |
二、选举腐败侵蚀民主自治制度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经济权益 | 第25-26页 |
一、违法、违规征用土地 | 第25-26页 |
二、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手段单一 | 第26页 |
第三节 文化权益 | 第26-28页 |
一、农村乡土文化失落 | 第26-27页 |
二、基层文化建设进展缓慢 | 第27-28页 |
第四节 教育权益 | 第28-29页 |
一、农村教育资源稀缺 | 第28-29页 |
二、农民子女上学困难 | 第29页 |
第五节 医疗权益 | 第29-32页 |
一、农民就医困难 | 第29-30页 |
二、医疗纠纷解决困难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原因分析 | 第32-42页 |
第一节 顶层设计供给不足 | 第32-36页 |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2-33页 |
二、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 | 第33-35页 |
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落后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农民维权意识淡薄 | 第36-38页 |
一、传统思想禁锢农民维权意识 | 第36-37页 |
二、农民缺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社会参与乏力 | 第38-42页 |
一、社会公益组织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存在较少 | 第38-39页 |
二、各行业优秀人才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较低 | 第39-40页 |
三、新闻媒体的监督引导作用未全面发挥 | 第40-42页 |
第六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保障农民各项权益的具体对策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 第42-47页 |
一、完善保障农民权益相关法律制度 | 第42-44页 |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政府工作监督检查机制 | 第44-46页 |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自治制度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 第47-49页 |
一、提高农民维权意识 | 第47-48页 |
二、提高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 第49-54页 |
一、鼓励各类社会公益组织进入新型农村社区 | 第50-51页 |
二、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参与社区建设 | 第51-52页 |
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和监督的作用 | 第52-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