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体外早期人类胚胎的法律地位 | 第12-20页 |
(一) 学界对体外早期人类胚胎法律地位的立场 | 第12-16页 |
1. 主体说 | 第13-14页 |
2. 客体说 | 第14-15页 |
3. 折衷说 | 第15-16页 |
(二) 剩余体外早期人类胚胎的处分 | 第16-20页 |
1. 供体和受体对剩余体外早期人类胚胎的处分权 | 第16-17页 |
2. 医疗机构与体外早期人类胚胎受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7-18页 |
3. 各主体对剩余早期人类胚胎的处分 | 第18-20页 |
二、“设计婴儿”性别选择的合法性 | 第20-26页 |
(一) “设计婴儿”性别选择的原因 | 第20-21页 |
(二) 国内外性别选择的考察 | 第21-26页 |
1. 印度 | 第21-22页 |
2. 德国 | 第22-23页 |
3. 美国 | 第23-24页 |
4. 中国 | 第24-26页 |
三、“设计婴儿”中的不当出生 | 第26-33页 |
(一) 不当出生概述 | 第26-27页 |
(二) 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引发的不当出生侵权 | 第27-33页 |
1. 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和其他产前筛查技术的区别 | 第28页 |
2. 国外不当出生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28-33页 |
四、我国“设计婴儿”法律规范的完善 | 第33-41页 |
(一) 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立法现状 | 第33-34页 |
(二) 我国“设计婴儿”的法律规制 | 第34-41页 |
1. 合理界定体外早期人类胚胎的法律地位 | 第34-35页 |
2. 明确“设计婴儿”性别选择的标准 | 第35-37页 |
3. 完善不当出生侵权损害赔偿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