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和合”思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和合”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和合”思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概念 | 第17-24页 |
2.1 “和合”思想概述 | 第17-22页 |
2.1.1 “和合”思想的理论溯源 | 第17-19页 |
2.1.2 “和合”思想的内涵及所蕴含的价值 | 第19-22页 |
2.2 大学生价值观相关概念分析 | 第22-24页 |
2.2.1 价值观的内涵 | 第22页 |
2.2.2 价值观的功能 | 第22-24页 |
3 “和合”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 第24-31页 |
3.1 对当代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1 有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 第24页 |
3.1.2 有助于抑制当代大学生的不良经济观念 | 第24-25页 |
3.2 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1 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 第25-26页 |
3.2.2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第26-27页 |
3.3 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1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吸纳思想 | 第27页 |
3.3.2 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 | 第27-28页 |
3.4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1 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自由 | 第28-29页 |
3.4.2 有助于抑制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化行为 | 第29页 |
3.5 对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 | 第29-31页 |
3.5.1 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 第30页 |
3.5.2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 第30-31页 |
4 以“和合”思想审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1-38页 |
4.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4.1.1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与“天人合一”思想缺乏共生性 | 第31页 |
4.1.2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和为贵”的思想存在冲突 | 第31-32页 |
4.1.3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够统一 | 第32页 |
4.1.4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天下大齐”思想有一定差距 | 第32-33页 |
4.1.5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与“修身正心”思想相偏离 | 第33-34页 |
4.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8页 |
4.2.1 当代大学生缺乏“和生”意识 | 第34页 |
4.2.2 当代大学生缺乏“和处”意识 | 第34-35页 |
4.2.3 当代大学生缺乏“和立”意识 | 第35-36页 |
4.2.4 当代大学生缺乏“和达”意识 | 第36页 |
4.2.5 当代大学生缺乏“和爱”意识 | 第36-38页 |
5 “和合”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启示 | 第38-49页 |
5.1 应遵循的原则 | 第38-40页 |
5.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 第38页 |
5.1.2 坚持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8-39页 |
5.1.3 坚持超越性原则 | 第39页 |
5.1.4 实践性原则 | 第39-40页 |
5.2 “和合”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启示 | 第40-49页 |
5.2.1 培养“共生”意识,树立和谐生态价值观 | 第40-42页 |
5.2.2 培养“共处”意识,树立和谐人际观 | 第42-43页 |
5.2.3 培养“共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格观 | 第43-45页 |
5.2.4 培养“共达”意识,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 第45-47页 |
5.2.5 培养“共爱”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