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高校校园暴力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述 | 第17-28页 |
2.1 高校校园暴力的构成要件及类型 | 第17-22页 |
2.1.1 高校校园暴力的构成要件 | 第17-19页 |
2.1.2 高校校园暴力的类型 | 第19-22页 |
2.2 高校校园暴力行为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1 施加暴力的人具有冲动性 | 第22-23页 |
2.2.2 受害者与施加者往往存在一定的亲密性 | 第23页 |
2.2.3 暴力行为带有专业性 | 第23页 |
2.3 高校校园暴力的危害 | 第23-26页 |
2.3.1 影响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 | 第23-24页 |
2.3.2 影响家庭的和谐完整 | 第24-25页 |
2.3.3 影响高校的教学工作秩序 | 第25页 |
2.3.4 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25-26页 |
2.4 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应对工作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2.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6-27页 |
2.4.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预防应对校园暴力的意义 | 第27-28页 |
3.高校校园暴力及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 | 第28-30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8页 |
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8-30页 |
3.2.1 高校学生对发生在高校的校园暴力事件的了解的情况 | 第28-29页 |
3.2.2 高校校园暴力的新趋势 | 第29-30页 |
4.高校校园暴力的教育及管理方面原因分析 | 第30-38页 |
4.1 大学生个体心理与道德方面的原因 | 第30-33页 |
4.1.1 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协调,受挫能力差 | 第30-31页 |
4.1.2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 | 第31-32页 |
4.1.3 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不强 | 第32页 |
4.1.4 性意识的产生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 | 第32-33页 |
4.2 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 第33-35页 |
4.2.1 家庭结构的不健全 | 第33页 |
4.2.2 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不当 | 第33-34页 |
4.2.3 家庭暴力行为的不利影响 | 第34-35页 |
4.3 高校教育及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35-37页 |
4.3.1 学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重“教书”轻“育人” | 第35-36页 |
4.3.2 部分教师师德欠缺,不能为人师表 | 第36页 |
4.3.3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脱离实际,效果甚微 | 第36页 |
4.3.4 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暴力事件 | 第36-37页 |
4.4 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37-38页 |
4.4.1 社会经济市场化导致的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 | 第37-38页 |
4.4.2 媒体过多的对暴力行为和暴力文化的报道 | 第38页 |
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校园暴力的干预对策 | 第38-50页 |
5.1 高校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原则 | 第38-41页 |
5.1.1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 | 第39页 |
5.1.2 关爱为主,要求为辅原则 | 第39-40页 |
5.1.3 普遍性教育和个体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页 |
5.1.4 书本教育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41页 |
5.2 高校校园暴力的预防 | 第41-46页 |
5.2.1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1-42页 |
5.2.2 培养高校教育者管理者识别暴力的能力 | 第42-43页 |
5.2.3 通过高校社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43-44页 |
5.2.4 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多方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 第44页 |
5.2.5 提高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能力,维护校园的安全与和谐 | 第44-45页 |
5.2.6 建立完善的高校校园暴力的心理预警机制 | 第45-46页 |
5.3 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应对 | 第46-48页 |
5.3.1 通过构建校园报警系统 | 第46页 |
5.3.2 高校工作者快速应对,分工明确 | 第46-47页 |
5.3.3 及时通报事态的进展 | 第47页 |
5.3.4 及时与媒体沟通,防止媒体对事件作夸大、不实报道 | 第47-48页 |
5.4 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善后 | 第48-50页 |
5.4.1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陷,弥补漏洞 | 第48页 |
5.4.2 及时让心理工作者介入,消除师生的恐慌 | 第48-49页 |
5.4.3 多方配合,帮助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和施暴者重新回归校园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