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上海救亡演剧队研究(1937-1938)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的渊源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上海救亡演剧队的建立 | 第15-34页 |
第一节 从《保卫芦沟桥》到救亡演剧队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建立过程 | 第18-29页 |
一、沸腾的蓬莱大戏院 | 第18-21页 |
二、再见吧,上海 | 第21-29页 |
第三节 队员来源 | 第29-34页 |
一、左翼戏剧工作者 | 第29-30页 |
二、留日学生 | 第30-31页 |
三、电影明星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演出剧目的主题及特色 | 第34-61页 |
第一节 演剧宣传的主题 | 第34-53页 |
一、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凶残狡诈 | 第34-36页 |
二、讴歌抗战官兵的英勇作战 | 第36-37页 |
三、宣传只有抵抗才有出路 | 第37-39页 |
四、痛斥卖国汉奸行为 | 第39-53页 |
第二节 演出宣传的特色 | 第53-58页 |
一、抗战主题的鲜明性 | 第54页 |
二、创作题材的时事性 | 第54-55页 |
三、演出形式的灵活性 | 第55-57页 |
四、剧本创作的革新性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创作的剧本的局限性 | 第58-61页 |
第三章 行走在路上的戏剧 | 第61-81页 |
第一节 主要演出活动 | 第61-69页 |
一、戏剧进乡村 | 第61-62页 |
二、义演下矿区 | 第62-64页 |
三、演剧到学校 | 第64-66页 |
四、歌声遍医院 | 第66-69页 |
第二节 经费来源 | 第69-74页 |
一、演出收入 | 第69-70页 |
二、私人捐助 | 第70-72页 |
三、募捐 | 第72-74页 |
第三节 队员生存状态 | 第74-81页 |
一、演出频繁 | 第74-75页 |
二、出行不便 | 第75-77页 |
三、生活贫困 | 第77-78页 |
四、医疗条件差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分流、结局及历史定位 | 第81-96页 |
第一节 分流、结局 | 第81-90页 |
一、留守上海租界 | 第81-82页 |
二、接受改编 | 第82-85页 |
三、到延安 | 第85-87页 |
四、境外募捐 | 第87-90页 |
第二节 历史定位 | 第90-96页 |
一、点燃抗日烈火 | 第90-92页 |
二、沟通社会文化 | 第92-93页 |
三、促进话剧发展 | 第93-96页 |
结语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后记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