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金属纳米颗粒简介 | 第12-13页 |
1.1.1 金属纳米颗粒的特性及应用 | 第12页 |
1.1.2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1.2 生物还原法制备金属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微生物还原法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植物还原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重金属铬、铅污染的危害及治理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BT-FeNPs的制备与表征 | 第18-28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8页 |
2.1.2 仪器 | 第18-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6页 |
2.2.1 茶叶提取液及试剂的配制 | 第19-20页 |
2.2.2 T-FeNPs的制备 | 第20页 |
2.2.3 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20-22页 |
2.2.4 纳米铁颗粒的表征 | 第22-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BT-FeNPs去除Cr(Ⅵ) | 第28-33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3.2 铬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29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3.4.1 投加量与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2 初始pH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3 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 | 第31页 |
3.4.4 抗氧化性比较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BT-FeNPs去除Pb(Ⅱ) | 第33-38页 |
4.1 铅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4.3.1 投加量对Pb(Ⅱ)去除率的影响 | 第34页 |
4.3.2 Pb(Ⅱ)初始浓度对其去除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3 反应温度对Pb(Ⅱ)去除率的影响 | 第35页 |
4.3.4 反应时间对Pb(Ⅱ)去除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5 pH对Pb(Ⅱ)去除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BT-FeNPs/APT去除Pb(Ⅱ) | 第38-44页 |
5.1 实验试剂、仪器与方法 | 第38-39页 |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5.2 BT-FeNPs/ATP去除Pb(Ⅱ) | 第39页 |
5.3 BT-FeNPs/APT的表征 | 第39-43页 |
5.3.1 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X)分析 | 第39-41页 |
5.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41-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合成BT-FeNPs机理及去除铬、铅机理 | 第44-52页 |
6.1 合成BT-FeNPs机理 | 第44-47页 |
6.1.1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6.1.2 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分析 | 第45-46页 |
6.1.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6页 |
6.1.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6-47页 |
6.2 BT-FeNPs去除铬、铅机理 | 第47-50页 |
6.2.1 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分析 | 第48-49页 |
6.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9-50页 |
6.2.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7.1 结论 | 第52-53页 |
7.2 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1.发表论文 | 第59页 |
2.参与课题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