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作为一种特殊视域的文化研究 | 第10-25页 |
一、文学研究的文化视域 | 第12-18页 |
二、女性文学的文化研究 | 第18-21页 |
三、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定位思考 | 第21-25页 |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时空 | 第25-40页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经济的多元调和背景 | 第26-29页 |
一、改革开放与八十年代的精英文学 | 第26-27页 |
二、市场机制与九十年代的大众文化 | 第27-28页 |
三、大众消费时代与新世纪的底层写作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域与文学的渊源流变 | 第29-35页 |
一、民族文化的底蕴 | 第29-31页 |
二、地域文化的背景 | 第31-33页 |
三、近代以来东北文学的区域性检视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与女性文学 | 第35-40页 |
一、现代以来女性主义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 第35-36页 |
二、女性文学在当代的发展 | 第36-37页 |
三、关于东北女性文学的发展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文化品格 | 第40-73页 |
第一节 “生死场”:从现代走来的东北女性文学 | 第41-50页 |
一、流亡的歌哭与生存的艰难 | 第42-46页 |
二、民族的压迫与沦陷区创作的艰难 | 第46-50页 |
第二节 “原动力”:建国三十年间的东北女性文学 | 第50-58页 |
一、英雄的时代与女性的英雄 | 第51-55页 |
二、“共名”的写作与“无名”的自我 | 第55-58页 |
第三节 “浮出历史地表”: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 | 第58-73页 |
一、“伤痕”中的知青文学与女知青形象 | 第59-67页 |
二、群体的壮大与身份的确认 | 第67-69页 |
三、新世纪里的散在与自在 | 第69-73页 |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地域表征 | 第73-111页 |
第一节 区域文学与地域文化 | 第74-83页 |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第75-77页 |
二、民族身份、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 | 第77-79页 |
三、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志 | 第79-83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域文化的核心特征 | 第83-94页 |
一、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坚韧的生存精神 | 第83-86页 |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与多元民族文化的共融 | 第86-90页 |
三、英雄的崇拜、自由的生命意识与独特的艺术追求 | 第90-94页 |
第三节 独特地域品格的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 | 第94-111页 |
一、强烈的黑土地情节和浓郁的东北气息 | 第94-100页 |
二、豪爽的文化性格与大气的人物形象 | 第100-104页 |
三、生活的语言与质朴的形式 | 第104-111页 |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性别意识 | 第111-158页 |
第一节 性别、女性与写作 | 第112-121页 |
一、性别意识与性别叙事 | 第112-115页 |
二、女性主义与女性写作 | 第115-118页 |
三、性别写作、无性别写作与超性别写作 | 第118-121页 |
第二节 群体性自觉的创作取向与机理 | 第121-138页 |
一、叙事主题:女性自我的觉醒 | 第122-126页 |
二、叙事视角:强烈的社会关注 | 第126-133页 |
三、叙事风格:独立的话语言说 | 第133-138页 |
第三节 独特的女性叙事与象征类型 | 第138-158页 |
一、“北极村童话”:温情回望中的女性记忆 | 第139-141页 |
二、“歇马山庄的女人”:乡村与底层的女性关注 | 第141-149页 |
三、“性情男女”:都市舞台上的女性之痛 | 第149-152页 |
四、“作女”:战胜自我的女性与未来 | 第152-158页 |
结语 时代、地域、性别与文学 | 第158-161页 |
一、独特时空中的女性写作 | 第158-159页 |
二、不仅仅属于女性的东北文学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7页 |
附录 | 第167-173页 |
后记 | 第173-17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