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概述 | 第8-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化学学科的特点 | 第8页 |
1.1.2 三重表征的重要性 | 第8页 |
1.1.3 三重表征相关研究空白,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第8-9页 |
1.1.4 我国新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三重表征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2.2 国内三重表征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1.2.3 国内外化学三重表征研究的反思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教学模式 | 第17页 |
2.1.2 化学教学模式 | 第17-18页 |
2.1.3 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 | 第18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9-20页 |
3 高中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的建构 | 第20-28页 |
3.1 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0页 |
3.2 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 第20-21页 |
3.2.1 教学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 | 第21页 |
3.2.2 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 | 第21页 |
3.2.3 知识描述的多重性、全面性 | 第21页 |
3.2.4 能力提升的逐渐性、综合性 | 第21页 |
3.3 模式的教学策略 | 第21-24页 |
3.3.1 注重强化学生的三重表征学习意识 | 第22页 |
3.3.2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三种表征能力的形成 | 第22-23页 |
3.3.3 建立三重表征体系,形成三重表征学习方式 | 第23-24页 |
3.4 模式的基本程序 | 第24-28页 |
3.4.1 高中化学三重表征的教学模式 | 第24页 |
3.4.2 高中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 第24-28页 |
4 高中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 第28-5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4.2.1 实验对象 | 第28页 |
4.2.2 样本大小 | 第28页 |
4.2.3 研究对象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 第28页 |
4.3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4.4 变量控制 | 第28-29页 |
4.4.1 自变量 | 第28页 |
4.4.2 因变量 | 第28-29页 |
4.4.3 控制变量 | 第29页 |
4.5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4.6 研究过程 | 第29页 |
4.7 典型教学案例的实施及反思 | 第29-43页 |
4.7.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例实施与反思 | 第29-37页 |
4.7.2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案例实施与反思 | 第37-43页 |
4.8 实践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4.8.1 学生成绩分析 | 第43-45页 |
4.8.2 调查问卷的前后测对比分析 | 第45-49页 |
4.8.3 学生对三重表征教学模式的评价 | 第49-5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5页 |
附录1 《氧化还原反应》的课后访谈题纲 | 第58-59页 |
附录2 《钠的重要化合物》的课后访谈题纲 | 第59-60页 |
附录3 学生问卷(前测) | 第60-62页 |
附录4 学生问卷(后测) | 第62-64页 |
附录5 学生访谈纲要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