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1章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15-26页 |
1.1 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 | 第15-17页 |
1.1.2 列宁的群众观 | 第17-18页 |
1.1.3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 第18-20页 |
1.2 实践基础 | 第20-26页 |
1.2.1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群众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 第21-23页 |
1.2.2 东欧及前苏联共产党在群众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 第23-26页 |
第2章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44页 |
2.1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 | 第26-32页 |
2.1.1 人民利益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 | 第26-28页 |
2.1.2 肯定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 | 第28-30页 |
2.1.3 密切联系群众与接受群众监督相统一 | 第30-32页 |
2.2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32-36页 |
2.2.1 尊重群众实践,向群众学习 | 第32-33页 |
2.2.2 相信群众与依靠群众相结合 | 第33-34页 |
2.2.3 正确认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 第34-35页 |
2.2.4 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 第35-36页 |
2.3 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工作方法 | 第36-40页 |
2.3.1 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 第36-37页 |
2.3.2 正确评价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第37-39页 |
2.3.3 严格区分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 | 第39-40页 |
2.4 建立健全群众路线的制度措施 | 第40-44页 |
2.4.1 重视加强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 | 第40-42页 |
2.4.2 强化群众路线贯彻实施的法律保障 | 第42-44页 |
第3章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意义 | 第44-54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44-47页 |
3.1.1 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 第44-45页 |
3.1.2 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45-47页 |
3.2 实践意义 | 第47-54页 |
3.2.1 为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提供思路和方法 | 第47-49页 |
3.2.2 为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指明方向 | 第49-50页 |
3.2.3 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 第50-52页 |
3.2.4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