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7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0-14页 |
一、现代生物医学的困境与替代医学的兴起 | 第10-11页 |
二、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需求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兴起 | 第11-12页 |
三、中国音乐治疗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一、心理剧与音乐心理剧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中国蒙古族萨满教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萨满医疗与音乐治疗之间的联系 | 第18-22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3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 第25-27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5页 |
二、资料来源 | 第25-27页 |
第一章 音乐心理剧的理论概述和治疗实录 | 第27-60页 |
第一节 音乐心理剧之父约瑟夫·莫雷诺 | 第27-30页 |
一、早期的学习与实践阶段 | 第27-28页 |
二、职业生涯阶段 | 第28页 |
三、与中国的结缘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音乐心理剧的发展演变 | 第30-32页 |
一、心理剧引入音乐的萌芽阶段 | 第30-31页 |
二、音乐心理剧的形成阶段 | 第31页 |
三、音乐心理剧的成熟阶段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音乐心理剧的基础理论 | 第32-3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二、基础理论 | 第33-35页 |
三、基本要素 | 第35-36页 |
第四节 音乐心理剧的治疗流程 | 第36-42页 |
一、暖身阶段 | 第37-40页 |
二、演出阶段 | 第40-42页 |
三、分享阶段 | 第42页 |
第五节 音乐心理剧的场景与技术 | 第42-51页 |
一、音乐心理剧的场景 | 第42-45页 |
二、音乐心理剧的主要技术 | 第45-51页 |
第六节 音乐心理剧的治疗实录 | 第51-60页 |
一、治疗目的 | 第51-52页 |
二、治疗成员 | 第52页 |
三、治疗个案 | 第52-58页 |
四、治疗的审视 | 第58-60页 |
第二章 蒙古族萨满教的音乐文化与治疗仪式 | 第60-100页 |
第一节 蒙古族萨满教的信仰与萨满的分类 | 第60-63页 |
一、蒙古族萨满教的信仰 | 第60-61页 |
二、蒙古族萨满的分类——以科尔沁博为例 | 第61-63页 |
第二节 蒙古族萨满教的音乐文化 | 第63-68页 |
一、蒙古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历史变迁 | 第63-64页 |
二、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法器 | 第64-67页 |
三、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 第67-68页 |
第三节 科尔沁蒙古族博的治疗仪式 | 第68-70页 |
一、萨满的疾病观及分类 | 第68-69页 |
二、科尔沁博的治疗仪式 | 第69-70页 |
第四节 科尔沁博的治疗仪式实录 | 第70-100页 |
一、请”旭特恩”仪式的治疗实录 | 第70-83页 |
二、“古力木”的治疗实录 | 第83-100页 |
第三章 追寻音乐心理剧的萨满治疗基因 | 第100-114页 |
第一节 蒙古族萨满治疗仪式与音乐心理剧的相似基因 | 第100-110页 |
一、萨满治疗师与音乐心理剧治疗师 | 第101-102页 |
二、帮博与辅角 | 第102-103页 |
三、意识转换状态与角色扮演 | 第103-104页 |
四、萨满仪式的空间与音乐心理剧的场景 | 第104-105页 |
五、萨满治疗仪式的音乐与音乐心理剧的音乐 | 第105-110页 |
第二节 蒙古族萨满治疗仪式与音乐心理剧的不同之处 | 第110-114页 |
一、参与意识转换状态的不同 | 第110-111页 |
二、治疗中音乐的程式性与即兴性的不同 | 第111页 |
三、对病因观的解读不同 | 第111-112页 |
四、治疗本质的不同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整合——重拾现代音乐治疗的传统萨满治疗基因 | 第114-133页 |
第一节 实践中的共通性——传统萨满治疗与现代音乐治疗的关系 | 第114-120页 |
一、音乐与治疗的关系 | 第114-118页 |
二、艺术整体观与健康观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学科中的共通性——音乐与治疗关系的学科分野与整合 | 第120-133页 |
一、医学人类学 | 第120-122页 |
二、民族音乐学的拓展 | 第122-124页 |
三、医学民族音乐学与民族音乐治疗学的形成 | 第124-130页 |
四、表达性艺术治疗学的兴起 | 第130-133页 |
第五章 反思——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建设 | 第133-141页 |
第一节 音乐治疗在中国的音乐文化观缺失 | 第133-135页 |
一、音乐治疗中“音乐”的作用发挥不够 | 第133-134页 |
二、传统音乐治疗对音乐理解的偏差 | 第134页 |
三、专业音乐治疗师缺乏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音乐治疗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 | 第135-141页 |
一、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 | 第135-138页 |
二、未来发展的趋势 | 第138-141页 |
结论 | 第141-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附录 | 第154-163页 |
附录一 萨满治疗中部分患者的基本情况调查 | 第154-156页 |
附录二 音乐心理剧的学员分享 | 第156-159页 |
附录三 索引 | 第159-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后记 | 第164-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