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对决议谋篇布局的思考 | 第15-21页 |
(一) 接受决议起草的任务 | 第15页 |
(二) 组建决议起草班子 | 第15-16页 |
(三) 谋划决议的架构设计 | 第16-18页 |
(四) 提出决议的写作要求 | 第18-19页 |
(五) 谋划决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 第19-20页 |
(六) 评议胡乔木谋篇布局的思考 | 第20-21页 |
二、对“文化大革命”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 第21-28页 |
(一) 关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 第21-23页 |
(二) 关于给“文化大革命”定性 | 第23-24页 |
(三) 重新评价“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 | 第24-25页 |
(四) 关于不提路线斗争的问题 | 第25-26页 |
(五) 评议胡乔木对“文化大革命”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 第26-28页 |
三、对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新思考 | 第28-35页 |
(一) 准确界定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 第28-29页 |
(二) 完整阐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 第29-32页 |
(三) 提炼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第32-33页 |
(四) 评议胡乔木对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新思考 | 第33-35页 |
四、关于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 | 第35-38页 |
(一) 为什么决议要提高度民主 | 第35-36页 |
(二)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区别 | 第36-37页 |
(三) 评议 | 第37-38页 |
五、关于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 第38-41页 |
(一) 新民主义必然转变到社会主义 | 第38-39页 |
(二) 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 | 第39页 |
(三) 肯定这个转变的意义 | 第39-41页 |
六、关于党的建设 | 第41-45页 |
(一) 关于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 第41页 |
(二) 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 第41-42页 |
(三) 保持党的先进性 | 第42-43页 |
(四) 评议 | 第43-45页 |
七、关于建国三十二年来基本经验教训的总结 | 第45-48页 |
(一) 三十二年的基本经验的主要内容 | 第45-46页 |
(二) 要不要写进决议的不同意见 | 第46-47页 |
(三) 评议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