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途径及方法 | 第13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外位性思想的提出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外位性思想的渊源 | 第15-19页 |
1 “我”存在的唯一性 | 第15-17页 |
2 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基本涵义及演变 | 第19-24页 |
1 关于“外位”一词 | 第20页 |
2 基本涵义 | 第20-22页 |
3 外位性思想的演变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外位性思想与对话哲学 | 第24-30页 |
第一节 从语言到言语的对话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对话哲学中外位立场的转变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外位性思想与复调理论 | 第30-35页 |
第一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多声部 | 第30-33页 |
第二节 复调的产生与外位性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外位性思想与文本理论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对文本的理解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外位视角中的文本 | 第37-40页 |
第六章 外位性思想的评价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外位性思想的认识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外位性思想的运用 | 第41-46页 |
1 以外位视角审视文化领域 | 第41-42页 |
2 当前的写作和阅读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