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创新型都市圈的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12页 |
1.3.2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创新型都市圈基本内涵与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2.1 创新理论的知识借鉴 | 第13-16页 |
2.1.1 创新主体的类型 | 第13-15页 |
2.1.2 创新系统理论 | 第15-16页 |
2.2 都市圈的内涵诠释及其发展 | 第16-19页 |
2.2.1 都市圈的基本内涵 | 第16-18页 |
2.2.2 国内外都市圈发展 | 第18-19页 |
2.3 创新型都市圈的内涵界定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创新型都市圈形成的模式特点及一般规律 | 第21-32页 |
3.1 国际典型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模式 | 第21-25页 |
3.1.1 美国硅谷创新型都市圈发展模式 | 第21-22页 |
3.1.2 美国纽约创新型都市圈发展模式 | 第22-23页 |
3.1.3 英国伦敦创新型都市圈发展模式 | 第23-24页 |
3.1.4 日本东京创新型都市圈发展模式 | 第24-25页 |
3.1.5 典型创新型都市圈的经验启示 | 第25页 |
3.2 创新型都市圈形成的作用机制 | 第25-29页 |
3.2.1 良好的区位及基础建设 | 第26页 |
3.2.2 浓厚的创新氛围 | 第26页 |
3.2.3 优惠的市场政策 | 第26页 |
3.2.4 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 | 第26-27页 |
3.2.5 强有力的学研机构支撑 | 第27页 |
3.2.6 金融环境的配套支持 | 第27-28页 |
3.2.7 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 | 第28页 |
3.2.8 创新科技活动的孕育发展 | 第28页 |
3.2.9 创新信息系统的形成完善 | 第28-29页 |
3.3 创新型都市圈形成的一般规律 | 第29-32页 |
3.3.1 创新型都市圈的主体 | 第29页 |
3.3.3 创新型都市圈的要素层次 | 第29-30页 |
3.3.4 创新型都市圈的一般形成规律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基于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创新型都市圈指标分析 | 第32-47页 |
4.1 创新型都市圈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 第32-33页 |
4.2 创新型都市圈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33-34页 |
4.3 我国三大都市圈评价分析 | 第34-46页 |
4.3.1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总体评价 | 第34-35页 |
4.3.2 指标分析的方法及数据搜集 | 第35页 |
4.3.3 我国三大都市圈创新指标分析 | 第35-38页 |
4.3.4 我国三大都市圈主要城市创新指标分析 | 第38-44页 |
4.3.5 我国三大都市圈经济强度分析 | 第44-46页 |
4.4 结论与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促进构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5.1 提升强化我国都市圈中心城市的首位度 | 第47页 |
5.2 积极构建合理的都市圈城镇体系 | 第47-48页 |
5.3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 第48页 |
5.4 努力营造益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 第48页 |
5.5 建立一体化的创新合作交流平台 | 第48页 |
5.6 强化圈层内部城市之间互联互通 | 第48-49页 |
5.7 高效孕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发展 | 第49页 |
5.8 长期输送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