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离子交换剂论文--合成离子交换剂论文--有机离子交换剂论文

电化学沉积改性法制备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离子交换膜第11-16页
        1.2.1 单价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简介第11-12页
        1.2.2 阴离子交换膜第12-14页
        1.2.3 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优缺点第14-15页
        1.2.4 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原理、方法及材料第15-16页
    1.3 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1 表面改性法制备具有单价选择性的阴离子交换膜第16-17页
        1.3.2 直接制备具有单价选择性的阴离子交换膜第17页
    1.4 本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与表征第19-27页
    2.1 实验试剂、仪器及表征第19-20页
        2.1.1 实验试剂第19-20页
        2.1.2 实验仪器第20页
    2.2 膜材料表征第20-22页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第20-21页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第21页
        2.2.3 傅里叶转换红外线光谱 (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scopy, FT-IR)第21页
        2.2.4 原子力学显微镜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 AFM)第21-22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第22-23页
        2.3.1 固体表面Zeta电位第22页
        2.3.2 离子交换膜的膜面电阻第22-23页
        2.3.3 极化电流-电压曲线第23页
    2.4 抗污染性能测试第23-24页
    2.5 单价选择性阴离子测试方法第24-27页
第三章 电沉积改性制备具有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第27-43页
    3.1 引言第27-28页
    3.2 仿细胞膜结构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第28-31页
        3.2.1 N-邻磺酸基苯壳聚糖的制备第28-29页
        3.2.2 仿细胞膜三层结构改性制备第29-31页
    3.3 仿细胞膜结构电沉积改性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结构与表面分析第31-35页
    3.4 仿细胞膜结构电沉积改性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性能第35-42页
        3.4.1 膜面电阻第35-36页
        3.4.2 膜电流-电压曲线第36-37页
        3.4.3 膜的单价阴离子选择性第37-39页
        3.4.4 抗污染性能的探究第39-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直流电沉积层层组装改性制备具有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第43-57页
    4.1 引言第43-44页
    4.2 交替电沉积层层组装改性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第44-46页
    4.3 交替电沉积技术层层组装改性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结构与表面分析第46-47页
    4.4 交替电沉积技术层层组装改性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性能第47-56页
        4.4.1 膜面电阻第47-48页
        4.4.2 膜电流-电压曲线第48-49页
        4.4.3 Zeta电位第49-50页
        4.4.4 膜的单价阴离子选择性第50-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脉冲电沉积层层组装改性制备具有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第57-71页
    5.1 引言第57-58页
    5.2 脉冲电沉积层层组装改性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第58-61页
    5.3 脉冲电沉积技术改性时间及改性效率分析第61-63页
    5.4 脉冲电沉积技术层层组装改性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结构与表面分析第63-67页
    5.5 脉冲电沉积技术层层组装改性单价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性能第67-70页
        5.5.1 膜面电阻第67-68页
        5.5.2 膜的单价阴离子选择性第68-70页
    5.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72页
    6.2 创新点第72页
    6.3 未来工作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7页
致谢第87-89页
简历第89-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骨干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以X大学四期骨干教师培训学员为例
下一篇:广义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