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学生论文

广州市小学生社会接纳性、孤独感与学校归属感关系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1 引言第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16页
   ·社会接纳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第13-14页
   ·孤独感概念及相关研究第14-15页
   ·学校归属感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第15-16页
 3 小学生社会接纳、孤独感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第16-17页
   ·小学生社会接纳与孤独感的关系第16页
   ·小学生社会接纳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第16-17页
 4 问题提出第17-18页
   ·研究目的第17页
   ·研究意义第17-18页
     ·理论意义第17页
     ·实践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小学生孤独感和学校归属感的特点第18-23页
 1 研究目的第18页
 2 研究假设第18页
 3 研究方法第18-20页
   ·被试第18页
   ·工具第18-20页
     ·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第18页
     ·同伴提名第18-19页
     ·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School Belonging Questionnaire)第19-20页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第20页
 4 结果第20-21页
   ·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第20页
   ·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第20-21页
   ·不同社会接纳水平的孤独感、学校归属感差异第21页
 5 分析与讨论第21-23页
   ·孤独感、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第21-22页
   ·不同社会接纳水平的孤独感、学校归属感差异第22-23页
第三章 小学生社会接纳、孤独感和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第23-27页
 1 研究目的第23页
 2 研究方法第23页
 3 研究假设第23页
 4 结果第23-25页
   ·小学生社会接纳、孤独感和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第23-24页
   ·孤独感对社会接纳和学校归属感的中介效应第24-25页
 5 讨论与分析第25-27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27-30页
 1 研究结论第27页
 2 局限与展望第27页
 3 应对策略第27-30页
   ·用爱心关注低接纳性群体,走进学生心灵,消除孤独感第27-28页
   ·端正低接纳性群体的人际交往态度,指导学会正确交往第28页
   ·组织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校归属感第28-30页
     ·班级活动第28页
     ·心理辅导活动第28-29页
     ·团体合作游戏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3页
致谢第33-34页
附录第34-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用修辞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高效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