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圣人观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系统研究先秦儒道圣人观的关系 | 第8页 |
(二)以崭新的视角理解先秦儒道的内涵 | 第8-9页 |
(三)拓展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先秦儒道圣人观的产生 | 第15-25页 |
第一节“圣”的文字和语义解析 | 第15-18页 |
一、文字演化 | 第15页 |
二、语义解析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先秦儒道圣人观的思想渊源 | 第18-21页 |
一、夏代 | 第18-19页 |
二、殷代 | 第19-20页 |
三、周代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先秦儒道圣人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1-24页 |
一、诸侯割据 | 第21-22页 |
二、百家争鸣 | 第22-23页 |
三、轴心文化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圣人观的演变 | 第25-60页 |
第一节 孔子的圣人观 | 第25-33页 |
一、圣人之标准 | 第25-26页 |
二、圣人之特征 | 第26-32页 |
三、圣人之境界 | 第32页 |
四、结语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孟子的圣人观 | 第33-46页 |
一、孟子对孔子圣人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33-38页 |
二、成圣的依据——性善 | 第38-40页 |
三、圣人的外王之道 | 第40-42页 |
四、成圣的途径 | 第42-46页 |
第三节 荀子的圣人观 | 第46-58页 |
一、对孔孟圣人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46-49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49-50页 |
三、性格特征 | 第50-55页 |
四、成圣途径 | 第55-58页 |
五、评价和意义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先秦道家的圣人观 | 第60-79页 |
第一节 老子的圣人观 | 第60-67页 |
一、思想基础 | 第60-61页 |
二、性格特征 | 第61-63页 |
三、治国思想 | 第63-65页 |
四、成圣途径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庄子的圣人观 | 第67-74页 |
一、思想基础 | 第68页 |
二、思想特征 | 第68-72页 |
三、治国思想 | 第72-73页 |
四、成圣途径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庄子对老子圣人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74-78页 |
一、使用了更为丰富的表述概念 | 第74-75页 |
二、增加了更多的神化色彩 | 第75-77页 |
三、区分了“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 | 第77页 |
四、区分了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的圣人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先秦儒道圣人观的反差与契合 | 第79-92页 |
第一节 先秦儒道圣人观的差异 | 第79-86页 |
一、“德”与“不德”:圣人的不同道德取向 | 第79-81页 |
二、“为”与“无为”:圣人的不同社会理想 | 第81-83页 |
三、“为学”与“为道”:圣人的不同修为方式 | 第83-86页 |
第二节 先秦儒道圣人观的契合 | 第86-91页 |
一、对主体的重视与认同 | 第86-88页 |
二、内心的知足和寡欲 | 第88-89页 |
三、向内的反省和体悟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对先秦儒道圣人观的省思 | 第92-98页 |
第一节 历史影响 | 第92-94页 |
第二节 理论缺失 | 第94-95页 |
第三节 现代意义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结语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