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2 生态足迹法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论文框架图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1-29页 |
2.1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1.1 资源型城市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2.2 土地利用可持续内涵 | 第23-25页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 第25页 |
2.3.2 对土地利用的指导意义 | 第25页 |
2.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25-26页 |
2.4.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内涵 | 第25-26页 |
2.4.2 对土地利用的指导意义 | 第26页 |
2.5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6-29页 |
2.5.1 生态经济学理论内涵 | 第26页 |
2.5.2 对土地利用的指导意义 | 第26-29页 |
3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方法 | 第29-33页 |
3.1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9-30页 |
3.1.1 生态足迹法前提假设 | 第29页 |
3.1.2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3.2 生态足迹模型改进 | 第30-31页 |
3.3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4 晋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4.1 晋城市概况 | 第33-35页 |
4.1.1 自然地理 | 第33页 |
4.1.2 自然资源 | 第33-34页 |
4.1.3 经济社会条件 | 第34-35页 |
4.2 晋城市土地利用情况 | 第35-39页 |
4.2.1 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4.2.2 晋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 第36-39页 |
5 基于“国家公顷”的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 | 第39-53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5.2 晋城市2013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39-46页 |
5.2.1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确定 | 第39-42页 |
5.2.2 晋城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2-45页 |
5.2.3 晋城市生态盈亏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5.3 晋城市 2004-2013生态足迹计量 | 第46-49页 |
5.3.1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 | 第46-47页 |
5.3.2 晋城市 2004-201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47-49页 |
5.4 生态足迹的相关指标分析 | 第49-51页 |
5.5 晋城市生态足迹的移动平均预测 | 第51-53页 |
6 晋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 | 第53-61页 |
6.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6.2 晋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 第54-56页 |
6.3 晋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制约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6.4 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6.4.1 构建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 | 第57页 |
6.4.2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 第57-58页 |
6.4.3 实现产业升级与促进产业转型 | 第58-59页 |
6.4.4 合理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政策 | 第59-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页 |
7.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