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智能微电网的含义与发展 | 第11-13页 |
1.2.1 智能微电网的含义 | 第11-12页 |
1.2.2 智能微电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1.3 智能微电网系统及核心设备 | 第13-16页 |
1.3.1 智能微电网的系统构成 | 第14-15页 |
1.3.2 智能微电网核心设备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PCS在同步坐标系下的建模 | 第16-22页 |
1.4.1 在同步坐标系下交流侧数学模型建立 | 第18-21页 |
1.4.2 在同步坐标系下直流侧数学模型建立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PCS无功补偿和削峰平谷技术 | 第23-37页 |
2.1 基于PCS无功功率补偿技术 | 第23-30页 |
2.1.1 无功的产生和危害 | 第23页 |
2.1.2 智能微电网系统中无功补偿的主要措施 | 第23-24页 |
2.1.3 PCS做无功补偿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24-26页 |
2.1.4 PCS做无功补偿的控制方法 | 第26-30页 |
2.2 智能微电网中基于PCS进行削峰平谷控制 | 第30-36页 |
2.2.1 削峰平谷技术的应用 | 第30页 |
2.2.2 智能微电网发电系统储能器件的比较 | 第30-31页 |
2.2.3 储能系统接入光伏发电系统的方式及控制原理 | 第31页 |
2.2.4 光伏并网系统储能装置设计实例 | 第31-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PCS系统功率不平衡补偿研究 | 第37-51页 |
3.1 智能微电网三相负载不平衡的原因和危害 | 第37-40页 |
3.1.1 系统三相负载不平衡的原因 | 第37-38页 |
3.1.2 系统三相负载不平衡的危害 | 第38-39页 |
3.1.3 系统不平衡的概述 | 第39-40页 |
3.2 电网不平衡的PCS建模和控制 | 第40-43页 |
3.2.1 三相系统不平衡PCS的建模 | 第40-41页 |
3.2.2 基于交叉解耦正负序分离技术 | 第41-42页 |
3.2.3 电网不平衡PCS控制策略 | 第42-43页 |
3.3 PCS在功率不平衡系统中的应用和仿真 | 第43-50页 |
3.3.1 PCS补偿电网功率不平衡系统设计 | 第43-44页 |
3.3.2 PCS在功率不平衡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44-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VSG虚拟同步发电机原理及应用 | 第51-61页 |
4.1 同步发电机原理 | 第51-53页 |
4.1.1 功角概念 | 第51-52页 |
4.1.2 同步发电机的有功功率调节 | 第52页 |
4.1.3 同步发电机无功调节 | 第52-53页 |
4.2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实现 | 第53-56页 |
4.2.1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功角特性的模拟 | 第53-54页 |
4.2.2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励磁调压的模拟 | 第54页 |
4.2.3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控制模拟 | 第54-56页 |
4.3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 第56-60页 |
4.3.1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并网运行 | 第56-57页 |
4.3.2 多台虚拟同步发电机(VSG)并联技术 | 第57-58页 |
4.3.3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与柴油发电机并联运行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于SCR装置无缝切换技术 | 第61-79页 |
5.1 无缝切换功能概述 | 第61-63页 |
5.2 无缝切换系统的拓扑结构和电流突变 | 第63-65页 |
5.2.1 无缝切换系统的拓扑结构 | 第63-64页 |
5.2.2 模式切换瞬间电压和电流突变的原因 | 第64-65页 |
5.3 孤岛检测控制策略 | 第65-71页 |
5.3.1 孤岛的检测技术的分类 | 第67-68页 |
5.3.2 PCS过/欠压孤岛检测技术 | 第68-69页 |
5.3.3 PCS过/欠频孤岛检测技术 | 第69-70页 |
5.3.4 PCS功率扰动孤岛检测技术 | 第70-71页 |
5.4 无缝切换PCS的控制策略 | 第71-78页 |
5.4.1 PCS并网模式控制策略 | 第72-73页 |
5.4.2 PCS孤岛模式控制策略 | 第73-74页 |
5.4.3 PCS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 第74-76页 |
5.4.4 无缝切换实验论证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79-81页 |
6.1 总结 | 第79页 |
6.2 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