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1章 取保候审监督概述 | 第8-10页 |
1.1 取保候审监督的含义 | 第8页 |
1.2 取保候审监督的基本内容 | 第8-9页 |
1.3 取保候审监督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2章 我国取保候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9页 |
2.1 制度本身缺乏程序性保障 | 第10-11页 |
2.2 监督制约机制缺位导致任意裁量 | 第11-12页 |
2.2.1 监督机制缺乏导致“以保代审”现象 | 第11-12页 |
2.2.2 监督机制缺乏导致“以保代侦”现象 | 第12页 |
2.3 取保候审决策程序背离正当程序原则 | 第12-13页 |
2.4 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缺乏衡量标准 | 第13-14页 |
2.5 我国取保候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4-19页 |
2.5.1 法律理念不足 | 第14-15页 |
2.5.2 具体制度设计的缺陷 | 第15-16页 |
2.5.3 检察监督缺位 | 第16-19页 |
第3章 国外保释制度的程序及其启示 | 第19-25页 |
3.1 保释制度的程序 | 第19-21页 |
3.1.1 保释的申请 | 第20页 |
3.1.2 保释的听审 | 第20-21页 |
3.1.3 保释的裁定 | 第21页 |
3.1.4 保释的监督与救济 | 第21页 |
3.2 保释制度的程序构建对我国取保候审监督改进的启示 | 第21-25页 |
3.2.1 转变立法理念 | 第22页 |
3.2.2 坚持无罪推定 | 第22页 |
3.2.3 保障正当程序 | 第22-23页 |
3.2.4 具体制度构建上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4章 我国取保候审监督的改进 | 第25-31页 |
4.1 妥善运用检察监督机制 | 第25-27页 |
4.1.1 确立以检察机关为中心的审批监督机制 | 第25-26页 |
4.1.2 适用法律时采取类型化处理方法 | 第26页 |
4.1.3 完善现有的程序规范 | 第26-27页 |
4.2 通过立法增强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可操作性 | 第27-28页 |
4.3 完善相关救济措施 | 第28-29页 |
4.3.1 确立申请人的救济权 | 第28-29页 |
4.3.2 增强律师的权利 | 第29页 |
4.4 完善请示的制度化 | 第29-31页 |
4.4.1 规范检察系统的内部请示 | 第29-30页 |
4.4.2 规范法院系统的内部请示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