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湖南疫灾防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言 | 第8-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1、学术意义 | 第9页 |
2、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0-15页 |
1、医史学界的研究 | 第10-13页 |
2、历史学界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时间、区域范围及疫病慨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1、时间的界定 | 第15-16页 |
2、区域范围的界定 | 第16页 |
3、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史料 | 第17-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主要史料 | 第18页 |
(五)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明代湖南疫灾概况 | 第20-39页 |
(一) 明以前湖南疫情 | 第20页 |
(二) 明代湖南疫情 | 第20-29页 |
1、明代湖南疫灾基本概况 | 第20-23页 |
2、明代湖南疫情主要资料说明及疫灾表 | 第23-29页 |
(1) 年表的资料来源、数据统计说明 | 第23-25页 |
(2) 明代湖南疫灾表 | 第25-29页 |
(三) 明代湖南疫灾流行的分布特点 | 第29-34页 |
1、疫灾时间的分布特点 | 第29-33页 |
2、疫灾空间的分布特点 | 第33-34页 |
(四) 明代湖南疫灾起因探析 | 第34-39页 |
1 、疫灾流行的自然因素 | 第34-36页 |
(1) 水灾 | 第34页 |
(2) 旱灾 | 第34-35页 |
(3) 蝗灾 | 第35-36页 |
(4) 其他原因 | 第36页 |
2 、疫灾发生的社会因素 | 第36-39页 |
(1) 饥荒因素 | 第36-37页 |
(2) 战乱因素 | 第37页 |
(3) 人口因素 | 第37-39页 |
二、明代湖南疫灾的政府防治 | 第39-53页 |
(一) 疫前的防灾备荒 | 第39-42页 |
1、仓储防灾备荒 | 第39-41页 |
(1) 预备仓 | 第39-40页 |
(2) 常平仓 | 第40-41页 |
2、水利建设之防灾 | 第41页 |
3、大力垦荒,发展农业防灾 | 第41-42页 |
(二) 疫中的积极救助 | 第42-45页 |
1、严格的报灾、勘灾、救灾程序 | 第42-43页 |
2、采取有效的减灾救灾措施 | 第43-45页 |
(1) 遣医送药,医治患者 | 第43-44页 |
(2) 掩埋尸骨,控制疫情 | 第44页 |
(3) 派员祈禳,安定民心 | 第44-45页 |
(三) 疫后的安抚与重建 | 第45-53页 |
1、赈济养恤 | 第45-49页 |
(1) 赈给 | 第45-46页 |
(2) 赈贷 | 第46-47页 |
(3) 施粥 | 第47-48页 |
(4) 养恤 | 第48-49页 |
2、蠲与减免 | 第49-51页 |
(1) 蠲 | 第49-50页 |
(2) 减免 | 第50-51页 |
3、以工代赈与安辑流民 | 第51-53页 |
(1) 以工代赈 | 第51页 |
(2) 安抚流民 | 第51-53页 |
三、明代湖南疫灾的民间救助 | 第53-58页 |
(一) 绅富救助与民间慈善 | 第53-55页 |
1、绅富势力之救助 | 第53-54页 |
2、民间组织之救助 | 第54-55页 |
(二) 民间医学界医疗救助 | 第55-58页 |
1、医学界之理论研究 | 第55-56页 |
2、医学界之实践救助 | 第56-58页 |
四、明代湖南疫灾防治总体特征与评价 | 第58-62页 |
(一) 总体特征 | 第58-60页 |
1、救灾措施日趋细化 | 第58页 |
2、救灾物资的多元化 | 第58-59页 |
3、救灾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 第59页 |
4、民间救灾成为官方救助的有力补充 | 第59-60页 |
(二) 总体评价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