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住区开放的需求第10-11页
        1.1.2 单一的居住小区模式缺乏适应性第11页
        1.1.3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兴起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5页
        1.3.1 居住小区第12页
        1.3.2 封闭式小区第12-13页
        1.3.3 街区第13页
        1.3.4 街区型住区第13-14页
        1.3.5 开放性设计第14-15页
    1.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19页
        1.4.1 人文主义理论思潮中的街区回归第15-16页
        1.4.2 新城市主义理论中的街区思想第16-18页
        1.4.3 鲍赞巴克的“开放街区”理念第18-19页
        1.4.4 国外街区相关理论总结及启示第19页
    1.5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9-24页
        1.5.1 街区型住区的学术研究第20-21页
        1.5.2 街区型住区的实践探索第21-24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27页
        1.6.1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6.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6.3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城市街区型住区模式的产生及发展第27-39页
    2.1 我国街区型住区模式的产生第27-32页
        2.1.1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产生背景第27-28页
        2.1.2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基本特征第28-29页
        2.1.3 街区型住区与传统居住街坊的区别第29-30页
        2.1.4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建设现状第30-32页
    2.2 街区型住区与封闭式小区的比较辨析第32-36页
        2.2.1 封闭式居住小区的产生原因第32-33页
        2.2.2 封闭式居住小区的弊病第33-34页
        2.2.3 封闭与开放的居住意愿调研第34-36页
        2.2.4 街区型住区与封闭式小区的比较第36页
    2.3 建设开放的街区型住区的意义第36-38页
        2.3.1 城市角度——住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37页
        2.3.2 居住者角度——多样性的居住环境第37页
        2.3.3 开发者角度——灵活可变的开发方式第37-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案例分析及开放性手法总结第39-73页
    3.1 国外街区型住区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启示第39-46页
        3.1.1 美国——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第39-41页
        3.1.2 日本——新城建设中的街区营建第41-44页
        3.1.3 新加坡——组屋模式的演变第44-46页
        3.1.4 国外街区型住区发展模式的启示第46页
    3.2 国内城市街区型住区的案例分析第46-67页
        3.2.1 新城建设的开放型街区——成都壹街区第47-53页
        3.2.2 中心城区的开放型街区——建外SOHO第53-58页
        3.2.3 功能导向的开放型街区——创智天地创智坊第58-63页
        3.2.4 景观导向的开放型街区——武汉天地御江苑第63-67页
    3.3 街区型住区的开放性设计要点第67-72页
        3.3.1 交通层面——网络通达的道路系统第67-68页
        3.3.2 景观层面——互动共享的开敞空间第68-69页
        3.3.3 功能层面——多元混合的建筑布局第69-70页
        3.3.4 居住层面——尺度宜人的街区单元第70-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4 街区型住区的开放性设计策略第73-118页
    4.1 营造开放的街区型住区的基本原则第73-74页
        4.1.1 区位适应性原则第73页
        4.1.2 适度开放的原则第73-74页
        4.1.3 系统综合的原则第74页
    4.2 街区型住区道路系统的可达性设计第74-87页
        4.2.1 与城市道路有机融合的路网结构第74-77页
        4.2.2 道路系统的分级设置与开放层次第77-80页
        4.2.3 生活街道的营造手段与慢行设计第80-87页
    4.3 街区型住区景观空间的互动性设计第87-92页
        4.3.1 景观空间的层级划分与层级开放第87-90页
        4.3.2 景观空间的分散性及多样性设计第90-91页
        4.3.3 景观空间的可见性及可游性设计第91-92页
    4.4 街区型住区服务设施的共享性设计第92-97页
        4.4.1 从城市角度进行资源共享配置第92-93页
        4.4.2 商业服务设施的分级设置与空间布局第93-96页
        4.4.3 功能混合对共享设计的重要作用第96-97页
    4.5 与开放型街区相应的基本街区单元设计第97-110页
        4.5.1 基本街区单元的涵义第97页
        4.5.2 基本街区单元的适宜规模第97-101页
        4.5.3 基本街区单元的建筑形态第101-104页
        4.5.4 基本街区单元的多样性设计第104-109页
        4.5.5 基本街区单元的封闭管理模式第109-110页
    4.6 开放的街区型住区的基本模型第110-116页
    4.7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5 开放的街区型住区建设展望第118-123页
    5.1 街区型住区的建设阻力第118-119页
        5.1.1 传统住区封闭思想及居民安全心理第118页
        5.1.2 当前开发模式对住区开放的限制第118页
        5.1.3 相关设计规范的制约第118-119页
    5.2 宏观层面的对策研究第119-120页
        5.2.1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119页
        5.2.2 多种开发建设模式的探索第119页
        5.2.3 公众参与管理制度的建立第119-120页
        5.2.4 规划设计的变革第120页
    5.3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前景展望第120-122页
    5.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结论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7页
附录A 关于居住小区及其封闭性研究调查问卷第127-129页
附录B 壹街区城市设计主要内容第129-13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矢状骨面型高角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的CBCT研究
下一篇: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