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5-29页 |
1.2.1 生态脆弱区概念 | 第15-19页 |
1.2.2 生态脆弱区成因 | 第19-24页 |
1.2.3 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研究及述评 | 第24-26页 |
1.2.4 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 | 第26-27页 |
1.2.5 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补偿制度 | 第27-2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4 可能的不足与创新 | 第29-32页 |
1.4.1 论文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29-30页 |
1.4.2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脆弱生态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32-48页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2-35页 |
2.1.1 公共产品理论由来 | 第32-33页 |
2.1.2 公共产品理论特征 | 第33-34页 |
2.1.3 公共产品理论应用 | 第34-35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5-37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 第36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36-37页 |
2.3 生态经济学 | 第37-38页 |
2.4 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 第38-39页 |
2.5 虚拟水理论 | 第39-41页 |
2.5.1 虚拟水概念提出 | 第39-40页 |
2.5.2 虚拟水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 第40页 |
2.5.3 虚拟水视角下的生态研究 | 第40-41页 |
2.6 生态足迹理论 | 第41-44页 |
2.6.1 生态足迹理论涵义 | 第41-42页 |
2.6.2 生态足迹理论内容 | 第42-44页 |
2.7 互动理论 | 第44-45页 |
2.7.1 互动理论涵义 | 第44页 |
2.7.2 基于生态平衡的互动类型 | 第44-45页 |
2.8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 第45-48页 |
2.8.1 水资源承载力涵义 | 第45-46页 |
2.8.2 水资源承载力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开发管理的现实基础 | 第48-65页 |
3.1 西北脆弱生态区划标准 | 第48-49页 |
3.2 我国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划类型与结果 | 第49-52页 |
3.2.1 聚类分析区划法 | 第49-51页 |
3.2.2 经济带区划法 | 第51-52页 |
3.3 西北脆弱生态区现状 | 第52-63页 |
3.3.1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 第52-59页 |
3.3.2 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对西北干旱区的不利影响 | 第59-62页 |
3.3.3 生态环境恶化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不利影响 | 第62-63页 |
3.4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现状 | 第63-65页 |
3.4.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普遍光照充足 | 第63-64页 |
3.4.2 过度开采地下水源,大大降低地下水位,促使生态环境恶化继续 | 第64页 |
3.4.3 水资源缺口拉大,用水矛盾激化 | 第64页 |
3.4.4 水污染严重,且重复利用率过低 | 第64-65页 |
第四章 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分析 | 第65-87页 |
4.1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总体状况分析 | 第65-67页 |
4.1.1 降水量 | 第65页 |
4.1.2 水资源总计量与地表水资源总量 | 第65页 |
4.1.3 总用水量 | 第65-66页 |
4.1.4 人均用水量 | 第66-67页 |
4.2 西北脆弱生态区供水来源 | 第67-69页 |
4.2.1 雨水补给 | 第67页 |
4.2.2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 第67页 |
4.2.3 冰雪融水补给 | 第67-68页 |
4.2.4 湖泊沼泽补给 | 第68页 |
4.2.5 地下水补给 | 第68-69页 |
4.3 西北干旱区需水量预测 | 第69-73页 |
4.3.1 生活需水量预测 | 第69-70页 |
4.3.2 农业需水预测 | 第70-71页 |
4.3.3 工业需水预测 | 第71-72页 |
4.3.4 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72-73页 |
4.4 基于生产配置效率的农业节水潜力估计 | 第73-75页 |
4.4.1 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 第73-75页 |
4.4.2 农业节水效率结果比较 | 第75页 |
4.5 西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分析 | 第75-77页 |
4.6 水资源配置策略优化 | 第77-78页 |
4.7 水资源在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第78-80页 |
4.7.1 水资源要素贡献计量的方法 | 第78-79页 |
4.7.2 水资源贡献估算的计量模型 | 第79-80页 |
4.8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80-82页 |
4.8.1 统计指标选择 | 第80-81页 |
4.8.2 分析方法 | 第81页 |
4.8.3 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 | 第81页 |
4.8.4 数据来源 | 第81-82页 |
4.9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82-85页 |
4.9.1 水价调整 | 第82-83页 |
4.9.2 节水组织与管理 | 第83-84页 |
4.9.3 农业节水制度建设 | 第84-85页 |
4.10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 | 第85-87页 |
4.10.1 民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与节水 | 第85-86页 |
4.10.2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水资源保护 | 第86页 |
4.10.3 民族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86-87页 |
第五章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需水量的承载力实证分析 | 第87-97页 |
5.1 基于虚拟水贸易的西北脆弱区农业需水量的实证分析 | 第87-91页 |
5.1.1 农业虚拟水含量计算 | 第88-89页 |
5.1.2 农业虚拟水资源量化 | 第89-91页 |
5.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区域生态人口承载力分析 | 第91-97页 |
5.2.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口承载力理论分析 | 第91页 |
5.2.2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人口承载力实证分析 | 第91-96页 |
5.2.3 生态足迹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结论 | 第96-97页 |
第六章 西北脆弱生态区水资源保护开发的制度设计思考 | 第97-119页 |
6.1 总体原则 | 第97-98页 |
6.1.1 上下游联动、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原则 | 第97页 |
6.1.2 工程规划与管理规范相结合原则 | 第97页 |
6.1.3 科学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原则 | 第97页 |
6.1.4 凸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 第97-98页 |
6.1.5 生态法治的原则 | 第98页 |
6.2 构建完备的脆弱生态区法律体系 | 第98-100页 |
6.2.1 原有法律制度在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力度有限 | 第98-99页 |
6.2.2 制定“生态脆弱区法” | 第99-100页 |
6.2.3 完善生态脆弱区的政策法规体系 | 第100页 |
6.3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保护利用 | 第100-105页 |
6.3.1 农业节水的重要作用 | 第100-102页 |
6.3.2 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 | 第102-104页 |
6.3.3 各种旱区水资源利用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第104-105页 |
6.4 构建水权制度 | 第105-106页 |
6.4.1 水权的科学界定 | 第105页 |
6.4.2 水权配置高效 | 第105-106页 |
6.4.3 建立农业水资源市场 | 第106页 |
6.4.4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第106页 |
6.5 构建水资源补偿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 | 第106-109页 |
6.5.1 生态补偿 | 第106-107页 |
6.5.2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 第107页 |
6.5.3 构建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措施 | 第107-109页 |
6.6 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 | 第109-112页 |
6.6.1 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的优势面理论 | 第109-110页 |
6.6.2 大力提高和推广灌溉节水技术 | 第110页 |
6.6.3 适宜干旱区的植物种植与项目管理 | 第110-111页 |
6.6.4 集雨利用模式 | 第111-112页 |
6.7 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 | 第112-114页 |
6.7.1 生态农业旅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 | 第112-113页 |
6.7.2 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成功模式 | 第113页 |
6.7.3 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13-114页 |
6.8 因地制宜,发展西北干旱区特色林草植被 | 第114-116页 |
6.8.1 就地取材,推广经济植被,实现水土保持与经济收入双丰收 | 第114-115页 |
6.8.2 因地制宜,发展集水高效农业 | 第115页 |
6.8.3 尊重习俗,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构建文化制衡格局 | 第115-116页 |
6.9 生态移民 | 第116-119页 |
6.9.1 生态移民与利益整合 | 第116-117页 |
6.9.2 建立“生态无人区”,共建人与自然融合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9-123页 |
7.1 结论 | 第119页 |
7.2 建议 | 第119-123页 |
7.2.1 提高水资源配置规划水平 | 第119-120页 |
7.2.2 控制人口规模,减轻农业水生态压力 | 第120页 |
7.2.3 生态移民 | 第120页 |
7.2.4 农业水资源有偿使用 | 第120-121页 |
7.2.5 推广应用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生态治理与水源涵养 | 第121页 |
7.2.6 采取各种类型富有成效的节水措施,优化水资源农业配置效率,实现农业节水目标 | 第121页 |
7.2.7 发展生态林业 | 第121页 |
7.2.8 建设生态经济特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