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课桌形制设计及实践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2页
1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2-13页
        1.1.1 理念需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课桌形制的变化第12-13页
        1.1.2 实践需求: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第13页
    1.2 核心概念界定第13-14页
        1.2.1 课堂教学第13-14页
        1.2.2 教学改革第14页
        1.2.3 课桌形制第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17页
        1.3.1 国内外关于“课桌形制”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第14-15页
        1.3.2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15-17页
        1.3.3 研究总结第17页
    1.4 研究的范围、意义和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的范围第17页
        1.4.2 研究的意义第17页
        1.4.3 研究方法第17-19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0页
    2.1“学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第19页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9页
    2.3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第19页
    2.4 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第19-20页
3 对本区和本校的课桌形制现状调查第20-23页
    3.1 从对课桌形制的认识来看第20页
    3.2 从课桌形制的设计主体来看第20页
    3.3 从课桌形制的排列法和单个课桌的形状来看第20-21页
    3.4 课桌形制中的人员座位分配考虑欠充分第21-22页
    3.5 课桌形制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匹配不密切第22-23页
4 课桌形制的设计第23-26页
    4.1 课桌形制的设计主体多元化第23-24页
        4.1.1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第23页
        4.1.2 普通教师出谋划策第23-24页
        4.1.3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第24页
    4.2 课桌形制的设计形式多样化第24-25页
        4.2.1 课桌“形状”的多样化第24页
        4.2.2 课桌“组合”的多样化第24-25页
        4.2.3 课桌“排列”的多样化第25页
    4.3 课桌形制的设计方法合理化第25-26页
        4.3.1 考虑学生的座位分配第25-26页
        4.3.2 考虑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匹配关系第26页
5 课桌形制的实践(以社政课为例)第26-41页
    5.1 茶话会课与同心圆式课桌形制第26-30页
        5.1.1 设计意图第26-27页
        5.1.2 课堂实践与课堂观察第27-28页
        5.1.3 课后调查与访谈第28-30页
        5.1.4 实践反思第30页
    5.2 辩论赛课与单排秧田式、对仗方阵式课桌形制第30-35页
        5.2.1 设计意图第30页
        5.2.2 课堂实践与课堂观察第30-34页
        5.2.3 课后调查与访谈第34-35页
        5.2.4 实践反思第35页
    5.3 探究课与模块式课桌形制第35-38页
        5.3.1 设计意图第35页
        5.3.2 课堂实践与课堂观察第35-36页
        5.3.3 课后调查与访谈第36-37页
        5.3.4 实践反思第37-38页
    5.4 角色扮演课与马蹄形课桌形制第38-41页
        5.4.1 设计意图第38页
        5.4.2 课堂实践与课堂观察第38-39页
        5.4.3 课后调查与访谈第39-40页
        5.4.4 实践反思第40-41页
6 本研究取得的成效第41-46页
    6.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41-43页
        6.1.1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41页
        6.1.2 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第41-42页
        6.1.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第42页
        6.1.4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第42-43页
    6.2 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第43-45页
        6.2.1 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第43-44页
        6.2.2 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第44页
        6.2.3 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第44-45页
    6.3 推动学校的课改进程第45-46页
7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46-48页
    7.1 研究结论第46-47页
        7.1.1 课桌形制的设计及实践具有可行性第46页
        7.1.2 课桌形制的设计及实践具有创新性第46页
        7.1.3 课桌形制的设计及实践具有可推广性第46-47页
    7.2 研究讨论第47-48页
        7.2.1 传统秧田式课桌形制仍占主要地位第47页
        7.2.2 其他因素的影响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A 课桌形制的设计及实践(部分)第51-56页
附录B 学生对课桌形制的评价(部分)第56-60页
附录C 关于课桌形制的调查问卷第60-61页
附录D 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课桌形制调查问卷第61-62页
附录E 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调查问卷柱状图第62-65页
附录F 辩论赛课和秧田式、对仗方阵式课桌形制俯瞰图第65-66页
附录G 课桌形制的课堂观察记录表——辩论赛课课堂观察第66-67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O2尿素及TiO2/氧化石墨烯核壳型电流变液的制备及性能比较
下一篇:基于积极学习下的中职数学课堂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