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协同创新研究 | 第11-15页 |
1.2.2 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研究 | 第15-16页 |
1.2.3 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协同学理论 | 第20页 |
2.2 创新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2.3 因子分析法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 第21-23页 |
2.3.1 因子分析法概念 | 第21-22页 |
2.3.2 因子分析法运算步骤 | 第22-23页 |
2.4 AHP-TOPSIS法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2.4.1 层次分析法概念 | 第23页 |
2.4.2 TOPSIS法概念 | 第23-25页 |
第3章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3.1.1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指标 | 第25-26页 |
3.1.2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经济指标 | 第26页 |
3.1.3 甘肃省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 | 第26-27页 |
3.2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3.2.1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现状 | 第27-28页 |
3.2.2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不足 | 第28-29页 |
3.2.3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问题归因 | 第29-30页 |
3.3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分析 | 第30-32页 |
3.3.1 工程化方面 | 第30页 |
3.3.2 技术化方面 | 第30页 |
3.3.3 服务化方面 | 第30-31页 |
3.3.4 国际化方面 | 第31-32页 |
第4章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 第32-37页 |
4.1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分析 | 第32-33页 |
4.1.1 客观环境 | 第32页 |
4.1.2 企业间协同关系 | 第32-33页 |
4.1.3 企业内部因素 | 第33页 |
4.2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7页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4.2.2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7页 |
第5章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模型评价 | 第37-52页 |
5.1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37-47页 |
5.1.1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 第37-46页 |
5.1.2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 第46-47页 |
5.2 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模型分析 | 第47-52页 |
5.2.1 整体分析 | 第47-49页 |
5.2.2 所属行业分析 | 第49-50页 |
5.2.3 所属地区分析 | 第50-51页 |
5.2.4 单个企业分析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 第52-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3-58页 |
6.2.1 政府统筹协调协同创新 | 第54页 |
6.2.2 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 第54-55页 |
6.2.3 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促进资源联动 | 第55-57页 |
6.2.4 强化人才支撑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附录B 问卷调查 | 第65-68页 |
附录C 三级指标权重专家打分数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