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刑事被害人隐私权保护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6-7页 |
一、美国刑事被害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框架 | 第7-14页 |
(一) 联邦立法情况 | 第8-11页 |
1、1984年《犯罪被害人法》内容及目标制度 | 第8-10页 |
2、2004《犯罪被害人权利法》内容及目标制度 | 第10-11页 |
(二) 指引性判例 | 第11-13页 |
1、佛罗里达星报v B.J.F | 第11-12页 |
2、科比案(People v.Bryant) | 第12-13页 |
(三) 各州立法情况 | 第13-14页 |
二、美国刑事被害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机制 | 第14-20页 |
(一) 刑事被害人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模式 | 第14-16页 |
1、针对性的单行立法 | 第14-15页 |
2、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 | 第15-16页 |
(二) 刑事被害人隐私权保护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个人信息 | 第16-17页 |
2、政府公共记录 | 第17-18页 |
3、数据信息 | 第18页 |
(三) 侵害刑事被害人隐私权的救济手段 | 第18-20页 |
1、宪法救济:联邦民权法案第1983条 | 第18页 |
2、合理的隐私期待利益判定 | 第18-20页 |
三、美国刑事被害人隐私权法律保护机制评析 | 第20-24页 |
(一) 制度优点 | 第20-21页 |
1、单独立法保护的形式使其更具司法操作性 | 第20-21页 |
2、相关案例确定隐私权宪法性的基础 | 第21页 |
(二) 制度缺憾 | 第21-24页 |
1、未建立系统性的隐私权保护体系 | 第22页 |
2、被害人隐私权内容缺少统一性界定 | 第22-24页 |
四、美国刑事被害人隐私权法律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9页 |
(一) 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确定隐私权的公民权地位 | 第24-25页 |
(二) 发挥典型性案例指导性作用 | 第25-26页 |
(三) 建立特定类型刑事被害人的隐私权保护制度 | 第26-27页 |
(四) 规范司法审判过程中法检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34页 |